还模糊记得初为人师时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虽每天都忙的像陀螺,但因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期待心,让我们的心是充实的。如今已从教十几年,一切归于平淡。每天例行公事般完成着重复性工作,心中的澎湃早已淹没在抱怨声中。
什么时候我们从“干一行,爱一行。”变成了“干一行,伤一行。”我们把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给弄丢了,成了鲁迅笔下祥林嫂一样的悲情人物。我们用抱怨换来的不是学生和家长的感恩,更多的同情,是厌烦。有幸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耿喜玲老师的一堂课,让我茅塞顿开。
她说:“老师千万不要相信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台下掌声四起,这也包括我卖力的拍打。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可怕的标签就贴在了老师的头上。我从未因此得意自豪,更多的是压力山大。也正是因为我们愚蠢的把这句话当成勉励自己的座右铭,才逐渐变成了社会上招人烦的群体而不自知。
记得学校组织去“港澳行”,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去,一肚子气回。那个香港导游直言不讳的说,他们最不喜欢带的团就是老师团,一个个消费太过理性,还总是各种挑剔。当时就觉得是一种侮辱,大家一致决定打死不买,结果被关在冷气十足的商场里两个小时。现在回过头想想,如果说把导游不喜欢老师是当成偏见。那么驾校老司机也说最不喜欢老师呢?商场里导购员也说过类似语言,难道也是源于偏见?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我们招人厌的原因太过简单:我们总是过着人类的生活,却操着上帝的心。我们坚信自己有改变别人灵魂的能力,却不知道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老师没有改变灵魂的能力,我们只有用的专业素养去尽可能满足一个个饥饿的灵魂的能力。我们自以为的为他好的无情切割,砍掉的正是这个灵魂最有魅力的存在。我们让学校变成了工厂,学生变成了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的我们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人类灵魂的收割者”!
耿老师的第二句话就是:“谁说孩子入学时是一张白纸!”
台下一片安静,我们都开始深思。难道不是吗?孩子入学时什么都不会,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的一点一点教导。我们小心翼翼的对待这张白纸,生怕一不小心留下破坏的痕迹。其实不然,每个孩子自呱呱落地起就承载了一家人的希望,他的父母是第一任画师。
网上一度转发量超高的漫画是,一个母亲站在婴儿床前,手里拿着一张纸“距离高考还有xxxx天”。孩子这张“白纸”被送到老师手中时,早已经过了孩子父母、孩子家人,甚至家庭环境的涂鸦。我们却被告知这张早画的花花绿绿的纸是“白纸”,这简直可笑!面对如此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擦去不算太深的痕迹,再在不多的空白处留下些什么,让这张“纸”尽量看起来美观些。老师们就是这样无情的被道德绑架,一步步远离幸福走向深渊。
家长们说:“孩子一入校门就是被判了'有期徒刑',毕业时才'刑满释放'。”老师们也说:“一入此行就被判了'无期徒刑',要是表现良好可改成'缓刑',退休时'刑满释放'。”家长埋怨,学生痛苦,自己闹心,我们什么时候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老师就这么没有幸福感吗?
耿老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的到。
我认为这种感觉并非难寻。首先,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才有爱别人的能力。职业与道德无关,别成天把自己架在道德的十字架上,用耶稣的情怀看世界。世界上找不出两个灵魂相同的人,那你的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要因材施教,给他想要的。对于什么都不想要的孩子,我们就坦然以对。别把成绩看的那么重要,家长更希望自己的的孩子心灵健全。其次,别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总有一些老师会把工作上的烦心事儿带回家中,对老公咄咄逼人,对孩子处处挑剔。据统计每年精神出问题的孩子,许多是来自教师家庭。回到家中就去做个称职的妻子、丈夫,做一个通情达理,还有点小幽默的爸爸、妈妈。生活美好了,你会发现你多了一双“爱美”的眼睛。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糟心的学生,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可能你们班就藏着一个“博尔特”,一个“齐白石”,一个“莫言”……一切都没你想的那么糟,只要你调整好心态去面对。
我们不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也没有遇到一张“白纸”。我们就是这个社会上的一颗微小的螺丝钉,我们正确的运作就会让它正常运转。我们可以生活幸福、工作顺心,找到幸福感真的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