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承认,文学确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道窄门,那么毋庸置疑,《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门后最耀眼的那批光芒之一,如同作家本身一样,这本书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小说从一桩简单的杀人案出发,牵涉出十多个主人公,个个生动形象,鲜活立体,这些主人公身上的几十种复杂情感,共同推动着事情走向那个并不必然的结局。与此同时,它又试图探讨几个重大的独立于时代的辩题,比如信仰的冲突、人性的复杂、人类的未来,即使放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放在异国他乡的人群中,依然不失其思想之敏锐。至于小说整体反映出来的当时俄罗斯逐渐堕落的社会面貌,反而显得不太重要。
老卡拉马佐夫是故事的第一个核心人物,他又老又色、卑鄙糊涂又疯癫至极,正是他性格中卑劣的部分,引发了和大儿子之间的矛盾,他对自己的儿子完全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占据儿子应得的钱财之后,还爱上了后者喜欢的人。而大儿子米佳恰好脾性暴躁易怒,同样好色又糊涂,缺乏自控力,愚蠢而可怜,这些特点,在老卡拉马佐夫死前的那一晚、米佳疯疯癫癫啰哩啰嗦的那一章体现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他骨子里又是一个崇高而正直的人,对父亲的所有言行都感到不齿,于是他们的每次碰撞都会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二儿子伊凡信奉自然科学主义,比老卡拉马佐夫更加无神论,才华横溢却对人类整体缺乏信念,自身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间接促成了后面凶手的杀人实践。小儿子阿廖沙算是整个家庭中最正常的人,身为一名虔诚聪慧的基督教徒,他心地善良,怯于女色,他是其他兄长的桥梁,转化着家庭中的矛盾,承接着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各自大相迥异的成长经历,同一个家庭中塑造出这四个截然不同的人。
此外,推动事件走向悲剧高潮的几个关键人物,还有美丽单纯的卡捷林娜,变幻莫测的格鲁申卡,这两个女人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特点,那应该就是都神经兮兮的。当然,忠厚老实的仆人格里戈里,以及仆人收养的那个孤僻冷漠的儿子斯梅尔佳科夫,都是故事中第二梯队的人物。
而围绕阿廖沙延伸出来的几个人物,如睿智的人道理想主义者佐西马长老、有点小聪明的拉基京、爱慕着阿廖沙的小女孩丽莎、聪慧博学的小男孩科利亚和那个为了父亲荣誉受损而反抗的小男孩伊柳沙,尽管看起来和事件都没有太大关联,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厌其烦的在事件发生前描述他们,自有其含义。阿廖沙是所有人思想汇聚的中心,每个人都把他当做自己世界观的倾诉对象。佐西马长老代表着阿廖沙的精神理想;拉基京践行着彻底的现实主义站在了他的对面;丽莎神经兮兮、厌恶世界、厌恶一切、洞察了人类内心里都喜欢干坏事的本质,但她唤醒了阿廖沙在俗世中修炼必然会面对的爱情;伊柳沙勇敢善良,为了父亲的受辱和其他小孩打架,随后又因为丢狗事件和身患重病,与博学的科利亚和其他十一个孩子,建立了从分裂到和解的友谊,而这段友谊正是在阿廖沙的参与下得以诞生,并变得愈发坚固,这群孩子之间的友谊,成了卡拉马佐夫这个充满罪恶与欲望的案件中最纯真的东西,也暗示了在布满苦难和堕落的人世间,这种纯真善良是阿廖沙对人类抱有的希望所在。
直到最后,所有核心人物都汇集到了审判法庭上,却几乎都走向了崩溃,老头死亡,斯梅尔佳科夫自杀,米佳愤怒,伊凡疯癫,阿廖沙痛苦,卡捷琳娜报复,格鲁申卡绝望,每个人命运的复杂性在结局处展露无疑。
小说里涌现出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思辩桥段。第一个高潮,就出现在众人在佐西马长老处对于宗教社会法庭的争吵和辩论上,彼此之间隐秘的情感和局限开始正面交锋;
第二个高潮出现在老卡拉马佐夫家里,他与二儿子三儿子仆人及仆人儿子五人关于是否有上帝开始了一场讨论,彼此的信仰开始明确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场景里偏偏少了大儿子米佳,也许暗示着米佳信仰的缺席;
其他还有佐西马长老讲述的俄罗斯教士及其可能的意义、关于自由的论述、伊凡讲述的孩子苦难、法庭上检察官与辩护律师的博弈等等;
而本书最震荡人心的两个思辩高潮,一个是伊凡杜撰的【宗教大法官】故事,对人类的本性和悲观前途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一个是【伊凡与魔鬼的对话】,在得知凶手是斯梅尔佳科夫后的那晚,伊凡分裂出来一个魔鬼人格,和他进行了一场非凡有趣的对话,涉及到宗教信仰、存在主义哲学等问题。这两篇之精彩,不分伯仲,都值得单独撰文去欣赏和解析。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即使在所有知名作家里,文学也真的有高下之分,厚薄之分,而这部名著,值得放在每个人“好书一生推”的名单上,引领人们去窥探那道叫做文学的窄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