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了沈丽新老师的《英语可以这样教》的第二章《解读教材,站在儿童这边》,书中记录了沈老师24个课堂教学小细节: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书写句子时,考虑到学生刚接触会出现许多错误,沈老师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在课堂上一个一个地为学生纠错。看似浪费了时间,实际上为了学生少出错,老师少纠错。当学生学的不理想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多一些耐心,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和指导,学习效果会更好些。比如遇到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候,比如遇到短文中生词较多的时候,比如学生背诵有困难的时候。再比如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文字母时,一定要慢慢地学习,每次学习不宜贪多,一到两个即可,慢慢示范,慢慢书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练会,写好。尽管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前接触,甚至在补习班学过,但我们要考虑到全体学生,而且要求要高——正确、规范,从字母的笔画,笔顺,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看到学生更完美的书写。暂时的“慢”为了以后的“快”。
为了给学生呈现优质的、原汁原味的英语,沈老师不怕麻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插入音频,让音频发挥出了最大的效力。平时我很少这样做,总是嫌麻烦,总是自己亲自去领读学生。所以学生第一次听到的大都是老师的带有中国口音甚至有些地方的英语,而不是正宗的英音美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后在这方面,我要努力改进提高自己了。
为了学生能自主拼读单词,宁愿花费两年时间教学生掌握48个音标,尽管这不是教材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的音标教学一直是一个空白,虽然我知道学生掌握了能够自主拼读单词,在以后教学单词时会很省心,但是我还是担心这花费时间,造成完不成教学任务。今年在杨诗云老师的鼓励下,我有所尝试,也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不够理想,我仍然需不断学习,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沈老师没有采纳教师用书建议书上建议用木偶来演生病的人,沈老师觉得这没有情感,她独辟新径,精心设计出有爱有情的教学活动。学习疾病单词和What's wrong with ...?等交际用语,沈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生病的主人公和关心她的几个同学,通过打电话猜测她的病情,引出几个疾病单词。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记得是利用图片和老师的肢体动作来呈现单词和句子的学习。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了教师“怎么教”,而对学生“怎么学”关注较少。
为了真正的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和知识面,她硬是“逼着”学生动手收集活动课展示材料,还必须是课外的、没有学习过的。看似无情,实则饱含深情——不逼你一把,你就不会跳起来。我们不妨也试试。
为了让一个教学环节更加有趣有效,更贴合教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她不辞辛苦地上网一遍又一遍的搜索所需要的歌曲、图片、动画等。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怕麻烦,才不会这么用心去做。...
书中记录的这样的课堂小细节还有很多很多,是沈老师课后对课堂的真实记录,也可以说是教学反思。每一个都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敬业与专注,体现了真正的“以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编排设计教学活动。沈老师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课件,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常人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