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爷爷就带我读过这篇文章。时间久远,大部分内容都忘了,就记得爷爷告诉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做事也要一鼓作气。
这句话也就莫名地留在了心里。后来遇到各种考试,我都会提醒自己要“一鼓作气”——考研、考托、考二级人力资源证书、德语等级考试……几乎都用在了应试里。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有些事要么不做,既然决定做了,就要全力以赴,不去寄望“重来一次”的机会。
当然,如今再细细读来,感悟更多。
长勺之战,是齐国进攻鲁国,以强欺弱的一场战役。实力悬殊,但结果却是鲁国以小博大,战胜了齐国。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曹刿,文中直接点出他的姓名,却没说明他有什么官职。但他能直接去见鲁庄公,说明不是平民百姓,至少在鲁国有一定的声望或名气。很多学者认为,他是下层士人或隐士,地位不高,有才能但未被重用。
可能曹刿就像是鲁国的一位草根智囊:平时默默无闻,但有见识、有判断力。
在曹刿请见鲁庄公前,乡亲们本想劝退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却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很欣赏他这种自信与霸气:言语中透着对高官的鄙夷,同时也展现出自信和胆识。
开战前,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
这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弄清原因。
鲁庄公回答了很多原因: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不行;小小诚心,不能得到信任,神明也不会保佑你;最终只有“取信于民”才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根本。
这也体现出了鲁庄公愿意认真听取和采纳下属的意见,并认可民心的重要性。一句话,鲁庄公是一位谦逊、重民、理智且敢于担当的君主。
真正开战时,更能看出曹刿的冷静与谋略。除了“一鼓作气”这段,他还非常谨慎。
齐军败退时,他没有让鲁庄公立刻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防止齐军假败埋伏。 直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才下令追击。 真是心思细腻,有理有据。
这也提醒我:做事不要鲁莽,不要被表面胜利迷惑,要三思而后行。
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再到长勺之战的胜利,可以看出——
做事要一鼓作气,全力以赴。
做决策要冷静、谨慎、考虑全局。
即便身处弱势,智慧和勇气也能改变局势。
历史的智慧,也提醒我们在今天的生活和选择中,勇于担当、理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