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33)——第31章 风险政策(2025-08-17)

这一章讲述人们面对风险时的决策偏好。很多成功的投资者也许不知道这个理论,但都在实践着。这一部分关于选择和决策是作者的核心研究领域,读到这里,差不多全书的三分之二,虽然仍然读得痛苦,觉得枯燥,条理不清,但越发觉得,不愧是经典啊,就像读一些经典文学名著时类似的感受,初读很难读下去,读完有时也不太明白,但你就是觉得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太牛了,而且越读这种感受越深。

窄框架与宽框架

想象一下,你面临一对并行决策。首先仔细查看选项,然后做出选择。

决策1:在A和B之间做选择。

A. 确定获得240美元。

B. 有25%的概率获得1000美元,有75%的概率一无所获。

决策2:在C和D之间做选择。

C. 确定损失750美元。

D. 有75%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有25%的概率没有损失。

大多数人的选择与系统1的偏好一致,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选择D而不是C。与许多涉及中高概率的选择一样,人们往往在收益领域规避风险,在损失领域寻求风险。在我和阿莫斯起初的实验中,73%的受试者在决策1中选择A,在决策2中选择D,只有3%的人选择B和C。

现在思考下面的选择问题:

AD. 有25%的概率赢得24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60美元。

BC. 有25%的概率赢得25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50美元。

这个选择很容易!选项BC相对于AD占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专业术语,指某个选项绝对优于另一选项)。你已经知道后面的事了。BC是前面那对决策问题中两个被拒绝的选项组合,在我们第一次实验中,只有3%的受试者选择了它们,73%的受试者倾向于较差的AD选项。

上述选择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人类偏好逻辑一致性的真实面目——令人绝望的海市蜃楼。再来看看最后那个简单问题。你可曾想过,将显而易见的选择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会导致大多数人选择较差的选项?每个由损益构建的简单选择都可以用无数方式解构为各种选择的组合,使人产生可能不一致的偏好。这一说法通常是正确的。这个例子还表明,为获益规避风险和为避损寻求风险的代价很高。这些态度使你愿意支付保险费以获得确定的收益,而不是赌一把。同时,你也愿意根据期望值支付保险费以避免确定的损失。两笔付款的来源一样,当你同时面对两个问题时,矛盾的态度不太可能产生最优选择。理解决策1和决策2的方法有两种:

• 窄框架:2个简单决策构成的序列,分开考量。

• 宽框架:一个包含4个选项的综合决策。

在该例中,宽框架显然优于窄框架。事实上,在所有情况下,将多个决策结合在一起考虑,效果都会更好(至少不会差)。想象一下,同时考虑5个简单(二选一)的决策。宽(综合)框架是一个包含32个选项的单一选择。窄框架将产生由5个简单选择组成的序列。5个简单选择的序列是宽框架32个选项中的一个。它会是最好的吗?也许是,但可能性不大。理性主体当然会在宽框架中做选择,但人类天生就是窄框架决策者。

有赢就有输

伟大的保罗·萨缪尔森是20世纪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他曾问一位朋友(山姆),你是否会接受一次抛硬币赌博,输了赔100美元,赢了得200美元。他的朋友回答说:“我不接受,因为我觉得100美元损失远大于200美元收益。但如果你答应让我赌100次,我会接受的。”

如果山姆拒绝只赌一次的极其有利的赌博,我有个训诫给他。如果你和他一样,有不合理的损失厌恶倾向,以下训诫也适用于你:

我理解你对输掉赌博的厌恶,但这会让你损失大量财富。请思考这个问题:你处于弥留之际吗?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考虑是否参与有利的小赌博吗?当然,你不太可能再次遇到完全一样的赌博,但你会有很多机会考虑有吸引力的赌博,其赌注相对于你的财富来说非常小。如果你能把每次赌博都看作诸多小赌博的一部分,并默诵让你更理性的口头禅“有赢就有输”,你将为自己开启财富的大门。念口头禅主要是为了在损失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你如果相信它有效,那么在决定是否接受正期望值的小风险时,就应该用它来提醒自己。使用口头禅时请记住以下条件:

• 每场赌博都相互独立,它才会发挥作用。它不适用于同一行业的多项投资,这些投资有可能全部失败。

• 只有当可能的损失不会威胁到你的总财富时,它才有效。如果你将损失看作影响你未来经济状况的噩耗,请保持警惕!

• 它不适用于高风险赌注,在这种情况下,每次赌赢的概率都很小。

如果你具备上述规则所要求的情绪自律能力,你就永远不会孤立地看待一场小赌博,也不会厌恶小赌博,直到你真的行将就木——甚至到那时你也不会重蹈覆辙。(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想小赌一把?哈哈)

上述建议并非不可行。金融市场上经验丰富的交易者将其作为日常准则,用宽框架思维让自己免受损失之痛。如前所述,我们现在知道,只要引导受试者“像交易者一样思考”,(在特定情况下)他们就能基本消除损失厌恶。这就像有经验的棒球卡交易者,他们与新手不同,不易受禀赋效应的影响。受试者在不同的指令下做出风险决策(接受或拒绝可能会输的赌博)。在窄框架条件下,要求他们“将每个决定都当作唯一的决定来做”,并接受自己的情绪。对宽框架决策的要求则是“将自己想象成交易者”“每次都这么做”“将其视为诸多金钱决策中的一个,这些决策汇聚在一起形成‘投资组合’”。研究人员通过生理测量评估受试者对得失的情绪反应,包括测谎仪器中的皮肤电导率变化。不出所料,宽框架减轻了受试者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其承担风险的意愿。(看到这里,有没有金融市场心态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呢?)

损失厌恶和窄框架结合在一起,形成代价高昂的诅咒。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减少查看投资状况的频率来避免这种诅咒,获得宽框架的情绪益处,同时节省时间、免受痛苦。密切关注每天的投资波动得不偿失,因为频繁的小损失造成的痛苦,超过同样频繁的小收益带来的快乐。一个季度查看一次就足够了,这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绰绰有余。除了提升情绪质量外,刻意屏蔽短期结果还能提高决策和结果的质量。对坏消息的典型短期反应是损失厌恶加剧。获得总体反馈的投资者收到坏消息的次数要少得多,损失厌恶的倾向可能没那么严重,最终收获了更多财富。你如果不知道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每天(或每周甚至每月)的表现,就不大可能对投资组合进行无谓的干扰。承诺在几个周期内保持立场不变(相当于“锁定”投资)可以提高财务业绩。(这个炒股的人都非常熟悉了,但做到很难)

谈谈风险政策

“告诉她要像交易者一样思考!有赢就有输。”

“我决定每季度只对我的投资组合进行一次评估。面对每天的价格波动,我的损失厌恶倾向过重,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

“他们从不购买延保。这是他们的风险政策。”

“每个主管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规避风险。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这么做的结果是组织承担的风险不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