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人教社召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讨会。会上,部编本主编温如敏先生就整书阅读做了一场高屋建瓴的报告。虽然不能到现场聆听,幸运的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可是因为当天有课,特别遗憾,没能全程观看。让人惊喜的是这个研讨会竟然能全程回放,真是让人欣喜若狂!不愧为是人教社!nice!
今天,认真聆听了温先生的报告,真是振聋发聩。
一、整本书阅读的定位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温先生直言——这是为了解读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当前,小学生读书的情况还好(可能是小学生所学的功课少,时间充裕,升学压力较小的缘故吧),初中生、高中生读书的现象让人堪忧,学生很少读书。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我清楚地知道其中的缘由,最有市场的原因有两点:没时间、考试不考;一些没有远见的语文老师,就真的只守着那一本本语文课本,翻来覆去,指望它能给学生带来入眼的好成绩。但是,事实证明:爱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一定好,但是不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好。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就非常具有针对性了。
高中据教材编辑王本华老师介绍,原计划高中阶段阶段要求读四部名著,无奈舆论压力太大,减少到两本,一本社科类作品《乡土中国》,一部小说《红楼梦》。
温如敏先生强调:不要把整本书阅读当做一个全新的东西,搞成新的教学形式,动不动就谈革命。基本的东西不需要改,有些东西一时改不了也不要紧,可以与之共存,逐步改革。不断调整、补充、更新,而不是颠覆、革命。教育要少谈革命,不如改进、守正创新。
其实,古代人读书就以整本书为主,比如《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五经》等,民国以后,新学堂教育变成了以文选为主。因为这是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信息发达,现代人要应对的事情太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整本书。文选能够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读一篇散文可以学会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读一篇小说可以学会一类小说的阅读方法。所以,文选代替了整本书。这么说,意思是整本书阅读并不新鲜,而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关于整本书阅读,温先生提出了16字箴言:拓展视野、建构经验、掌握方法、课外为主。
在整本书阅读被提倡以后,发现老师管得太多,太琐碎,制约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负担。过犹不及。比如,学生一读书,老师就让写读后感。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败坏掉了。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不能以文选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学会粗放,警惕繁琐之学。比如,阅读《红楼梦》,完成后面六个要求的其中一个就够了。如果学生读了这本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那就了不起了。如果能对《红楼梦》做一点研究,那就是相当优秀了。但是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讲,放手让他读,读过就合格了!如果能有点自己的体验和读书方法就很好了!
温如敏先生认为:我们读一本名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样读这本书?如何通过读这一本名著,学会读这一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