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教育初心 让“儿童视角”回归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P11-14)读书笔记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师凤丽
今天我啃读了李镇西教授的《教师的解放与超越》第11至14页内容,读后受益匪浅。
李镇西教授首先从“儿童视角”的概念谈起,“儿童视角”本来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相对于成人的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他们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与话语表达方式。
由此他想到了教育。近年来常常从“学生立场”这个概念,其含义大致和儿童视角类似,通俗的说就是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李镇西教授就是喜欢用儿童的视角这个概念。儿童视角的教育学理解是指: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而他的这个理解是源自于两个十分出名的教育家的著作启发。
第一个教育家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的观点:一个好老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想想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的欢乐、恐惧、喜好、憎恶,想想自己小时候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那也就是儿童的视角。
第二个教育家就是陶行知,他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未来教师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我们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1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石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的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样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的而没有得到,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就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伤心。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尤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个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同心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当不好老师。
由此,接着李镇西教授回忆自己和上世纪80年代的教过的一个学生谈话。当师生现在再次相聚,这位学生谈论当年李老师只夸了班级其他学生长高,而没有夸奖没有夸奖了这个孩子一个暑假长高了很多,这样一件小事,他再次和李老师谈起自己当时气了很久。
他从这样一件小事反思自己有两点没有做到:第一自己没有关注他,如果报名那天仔细观察他,他长了七厘米,自己应该能够看出来的;第二在自己表扬其他男生的时候没有觉察到坐在下面的,这位学生脸上渴望的表情。于是李教授马上向赵刚同学真诚地道歉,并反思自己,在以后会更加细心地对待学生,特别要以儿童的心理去理解儿童是有帮助的。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教学现场:有一个叫考瑞的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演示一个科学实验,结果是完全丧失了潇洒和信心,并且十分尴尬,简直就希望钻到地底下去。他的老师是机智的更是善解人意的他,巧妙的将考瑞从尴尬中解救出来,递给他一只粉笔让他将实验的结果写出来。这个机会让考瑞有了一个,转过身去镇静一下自己,不面对其他孩子。老师向班上做了一些评论,以帮助康瑞回忆和梳理结果。结果科学实验结果陈述做的还不错,老师就最后给了他一个表扬和鼓励。
这个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源于他有一颗能够吸引力感受儿童内心世界的心,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儿童视角”。这位老师理解考瑞的脸红心跳,不好意思无地自容……她觉得当务之急不是帮助学生弄清楚知识,而是给孩子以尊严,让孩子恢复自信,所以他才找了一个理由让孩子转过身去镇静一下自己,不面对其他的孩子。这种对学生充满尊重的办法很高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面对去处理并获得成功。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也曾谈到:“当学生提出不上课不行,我不考试的时候怎么办”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链条,你就会发现我们必须打破习惯,打破制度。
我们千万不要空洞乏味的给孩子灌输那么多,他根本听不懂的“思想”,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在今天这个背景下,体重教育要有儿童的视角,这是特定针对性的。但也绝对不是儿童中心主义,一味地的迁就儿童,放任自由。
我曾经在去年教过一个叫浩轩的孩子。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但品学兼优的男孩。这个春节,因为疫情远在南京的爸爸妈妈没有回家团圆,一年一次的团聚,竟成了奢望!开学后他的成绩开始直线下降。难道这就仅仅是因为他是留守儿童?于是在一个周四的下午,我对他进行了家访。
那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但是收拾得干净利落。当我问起浩轩时,奶奶哽咽着道出了惊人的秘密:他不仅是留守孩子,而且是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爸爸虽然疼爱他,但是长期在南京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亲妈在离异以后便杳无消息。后妈仅刚结婚时,说了一句暖心话,便再也没有打过一次电话!但为什么偏偏这学期成绩下滑?疑惑之余,我便提及孩子爸爸让儿子转学去南京的事。老人再次落泪:虽然自己不识字,爷爷眼睛也不好,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他却依然感到幸福,但知道爸爸让他转学时,却哭了:他好日子就到头了!老人也很为难,她着实怕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呀!
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但是浩轩眼中的家就是有爷爷奶奶爱的地方。随着转学临近,他内心的恐惧越发强烈:最后的这一缕爱的阳光就要消失了,那他对生活的希望又在何处?
如何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如何又让离异家庭孩子充满爱的阳光?心动不如行动,家访后,我当即和孩子爸爸进行了微信沟通,共同商量了弥补孩子伤口的方法,并逐步实施,但这是需要以后的时间来检验。
爱如阳光,可以穿透一切黑暗!我愿意举学校和家长之力,家校携手共同帮孩子找回失落的爱,让浩轩的内心早日充满爱的阳光!
不久,孩子爸爸亲自来学校了解情况,两周后,把孩子接到南京就读。我的这次家访就是了解儿童背后的故事,抓住儿童的视角和独特感受,用爱心处理问题,让孩子童心回归。成人的视角依然重要,我们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智慧和艺术同样,但是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
让我们重试教育初心,让“儿童视角”回归,教育幸福完整的生活一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