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传家宝”—勤俭节约的家风
现在每每看到奶奶床边一件又一件打过补丁的衣服,我就又对“勤俭节约”这个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至少,这也是我们家的重磅级“传家宝”。
小时候住老房子时,我便常常看到奶奶穿着打过补丁的旧衣服,吃饭时也从不舍得把隔夜的剩菜倒掉。虽说那时我们吃的住的还算不上“优质”,但比奶奶之前在农村的生活不知好上了多少倍。每当她闲下来跟我讲她在农村经历的种种苦日子时,我便会忍不住问道:“奶奶,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变好了,你为什么还穿着破破旧旧的衣服?”这时,奶奶就会微微一笑,爱抚着我的脑袋,缓缓跟我道出了那段不知说了多少次的经历:“这你以后就会懂啦。想当初五八年……”我可忍不住听她叨念,总是立即跑开了。
五八年?五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此令奶奶时隔大半生,依然忘却不了的事,那时想来真是令人好奇。
渐渐地,我长大了,但心中还是对奶奶口中常提的“五八年”心怀执念。听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总是倡导我们节约粮食,“上世纪的五八年,很多很多人都被无辜地饿死了,那时,真的很可怜。”
是粮荒?还是战争?无论哪种,都是挺悲苦的吧。
后来上了初中,我慢慢了解到我国的历史,了解到我国前进道路的选择。我也终于知道了,奶奶口中多次提起的“五八年”,是指1958年的新中国大饥荒。新中国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国内生产的有限性,尤其是粮食供给的有限,中国出现了粮荒,许多人因此穷困潦倒,生活无从接济。“我曾亲眼看到身边的人饿得两眼发肿,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奶喝,因为他们的母亲都早已没有营养,最好的东西也只不过是那一小块馊掉的馒头。”奶奶说着,眼角便流出了泪花。不过她很快笑了起来,“好在我们平时比较节省,即使是充裕了一点点也不浪费,于是在饥荒时得以存活下来,并把一点点余下的食物接济给更多需要的家庭,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这一次,我终于理解了奶奶为什么要在现在如此宽裕的生活中仍不忘过去,仍然穿着一件件打着补丁而从不舍得扔的衣服,吃着一顿顿看着就难吃而从不舍得倒的剩菜——因为,唯有勤俭节约,才能获得福气。
无论是曾在一大会址展出的毛泽东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还是奶奶打了补丁的旧衣,都让我领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含义。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我们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苦难。我们要牢记并秉持勤俭节约的家风,让这弥足珍贵的家风一直激励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