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宣城,下一站镇江。规划行车路线时,发现顺道有个“得撒石磨豆腐村”。网上查了一下,“得撒石磨豆腐”似乎在江苏上海一带有些名气。猜想这个豆腐村应该有博物馆、生产线等,决定前往。期待中的,是品鉴体悟一下石磨豆腐文化,再品尝享受一下石磨豆腐的风味。
两个半小时的样子,经过一段两边建筑规整得整齐洁净还不失漂亮的乡路,豆腐村到了。
标示村名的大院门,有些模样,是庄园门户的感觉。两个边门,楣额题有“回归”二字,显然有说道。能够想到的是,豆腐之石磨较于机器打磨,是制作工艺器具方面向传统的回归。
再打听后得知,“回归”还包含更宽泛的内容。村子里提供的饭菜,食材如菜籽油、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牛羊鱼鸡基本都是源于自产;种植使用农家肥,饭菜柴火烧,葡萄酒也是自酿,客房一律不装空调……对城市都市的游客来说,来村游玩食宿,其实是一种生活范式向传统向自然的田园化回归。
知道了这些,我也明白了,预期中的博物馆及其石磨豆腐文化博览大概不会有。往下,不是吃饭时间,正餐可免;已经订了离北固山较近的酒店,住宿也免。那就看看制作豆腐表演,小尝些石磨豆腐制品吧。
这样,正迎着大门的“豆腐宴”餐馆就不进去。看它麻麻坑坑的外墙,莫名其妙地联想起“麻婆豆腐”。呵呵,这种联想肯定出乎豆腐村创意和建造者意料之外吧?不过,毕竟没有离开豆腐,并不离题。
右转进入一条小巷。巷左为一长溜花木荷池,右侧则为商铺或饮食店。所售卖的,多是与传统工艺或老派起居饮食方式有关的物类,且并不只限于石磨豆腐制品。
看来,豆腐村的如此布局寓有一种努力,营造回归自然的实地氛围,给予回归传统的切身体验。
商铺街对过的巷子,终于找到了石磨豆腐的作坊。可惜,作坊乃在实用,并不表演。因为当天的制作已满足供应,工人都收工了。注意到,磨制豆腐的是石磨不假,但却是电动,并非完全传统的人力或畜力。那么,电动石磨转得快而匀速,出来的豆腐品样和味觉,会不会与真正的传统方式有差别呢?
尝了两样豆制品,一是豆浆,一是豆腐脑。也许是心理作用?豆浆的浓稠适度中,豆腐脑的嫩滑鲜美中,确实有一种特别的醇香在里面。这种特别的醇香,只是传统工艺包括石磨与柴火才会特有?电动石磨到底并不影响出产品质?
没有答案,但以为自己的口感与传统已经接轨,就可以了。
再往前走,出现一个园中院,墙瓦的异样风格,和大门口那个“豆腐宴”餐馆相若。仔细看说明方知,这座小院的所有建筑,全系采用废弃的砖瓦木石瓷片修建。
我想,其中用意,是要昭示一种对前人劳动成果遗存的尊重、珍惜和持用的态度吧?这大概是豆腐村“回归”二字的全部内涵。
小院内辟有“生命探讨馆”,展示的都是文字内容,系从哲学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意义,包括并不排斥一些来自西方的哲思睿句。
启发或体现对生命的关心,关照以及体认和超越,这样上境界的务虚,当然无可厚非。但我却认为,就豆腐村的营业定位和整体布局而言,还是务实的好。
现在的豆腐村,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意思是照顾了,但豆腐的主题却淡弱了。豆腐村,豆腐村,仅有几个豆腐餐馆几个卖豆腐的商铺和一个作坊,显然不够。如果把这个院子辟为豆腐博物馆和豆腐制作体验馆,让游人对豆腐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有亲身制作豆腐的体会,再亲口尝尝自己做出来豆腐的味道,那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村子里豆腐的成分更浓重了?叫豆腐村才真正实至名归吧?
说“生命探讨馆”的文字内容还是需要,因为有益于提示游人从人生根本意义方面更深领悟“回归”二字。那也行。但最好换个思路、换个场所,把原先集中在“生命探讨馆”里鲜有人看的那些文字,请出来散落到客房区去。客房区是休息区,文字的东西更容易入目入心;客房区的宁静,又正是活跃阅读与思考需要的好环境。现在“生命探讨馆”里展示了那么多文字,我不知道看过的人,有几个人能记住几句话。而如果在客房区里,墙厅廊道的展示空间足够大,自不必说。只说在房间里,不要多,顶多有那么两三句,说不定还就被记住了。至少我肯定会是这样的情形。哪一种形式的效果好,显而易见。
总的来说,豆腐村的立意及其实现还是不错的,有一种回归传统的亲切和安恬自然的亲和。客房虽然未住,但看了一下,古雅清静,干净整洁。当下决定,有机会再经停镇江,就在这个豆腐村住住。
为了以后可能的来住,让我预期一下:入夜时分,豆腐宴毕,园院宁谧,灯火阑珊而漫步,酒意微醺而飘然,景物间流神走梦,时空里迷乱了自己生于何世身系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