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同样的内容就是会有的人轻松,有的人困难;有的人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有的人两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够完成。
这里有个误区,我们总会认为学习只有将自己学得很累才算罢休,不浪费一点时间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才算是收获满满。
却不肯相信学习也可以是轻松的,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本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更大的学习效果,但是却演变成了单纯追求学习时长。
想要减轻负担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的转变: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
01
习惯性的会将学习时间分成课上时间和课下时间,将课上时间归为老师的时间,会认为这是自己不能掌控的,而实际上课上时间也是自己的。
上课的目的不是要一分钟都不跑神地听老师讲课,而是要去解决自己学习上的困难。上课本身不是目的,是手段,掌握知识才是最终的目的。
因为不可改变的局限性,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是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水平的,只能是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去讲授,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已经明白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跟不上。
这就需要明确听课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知识点哪里是已经掌握了的,哪里是还存在盲点的地方。
需要明确的是:
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老师;
上课不是目的,掌握知识才是。
02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才能够在上课之前就知道哪些是知识盲点?
需要在课前多做一步准备工作:自学。
我们都知道在上课前需要预习,但是却忽略了它的作用,即使是做了预习这一步也没有真正发挥它的用处,只是浮皮潦草地完成。
预习不仅仅需要大致浏览一遍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还要尝试着去做课后练习题。用做题来带动思考,只是去阅读知识点难以发现哪里对自己是困难的点,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掌握了。课后作业的目的也是这个,用做题的方式去检验学习成果。
做题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地方,才知道这是思维的盲点,在第二天听课的时候重点关注老师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
带着问题去上课,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授,会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课前自学看似是增加了负担,但实际上却是提高效率的方式。
自己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点是第一遍学习;
之后开始做课后的相关练习题是第二遍学习;
第二天上课听讲是第三遍学习;
再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第四遍复习。
这样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上完课之后去做作业,而且自己深入思考过的知识是比别人教授记忆更加深刻的,只是提前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大幅度的减轻学习负担,在考试之前也会更加轻松。
一个知识点这样过了四遍必然是比上课听老师讲课之后完成作业的效果要好的。
主动学习的效果永远要比被动接受要好。
03
掌握自学的能力不仅对于准备考试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发展也是有益处的,是获得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上了大学之后将不会再有老师时刻去约束你的行为,获得极大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放纵。之前都是老师规定好每学期的学习任务,有课程安排详细讲授知识。但是大学以及工作之后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是否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去解决问题,学会相关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别人的指导。
工作之后尤其明显,不会再有课堂学习具体知识,老师经常性的督促以及为了检测你的学习程度而组织的考试。
靠的是自觉,比的是自学能力。其他人只是简单的指导,主要是要依靠自己探索学习。
如果在上学备考期间就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养成这种能力,那就可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发展,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想办法自己去解决,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出现一个“老师”教授一遍再去完成工作。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完全不能应对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是否有学习能力对于个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高考也在不断地探索改革之路,更加弱化应试教育,而要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知识。
将所有的时间都当作是自己的,上课、作业、考试都是为了掌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变这样的思维就可以更大效率的利用好课上时间,而不用拼命地延长课下的学习时间,也能够大幅度的减轻学习的负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点赞加关注呦~
将会持续更新学习方法、备考建议、认知提升方面的内容,唔,一起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