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此地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在黄帝时代擅长制陶,在春秋战国时代擅长铸造兵器,在东晋时擅长制瓷,在唐朝时擅长制纸,在宋元明清时擅长海外贸易,反过来推理,有生产就说明有消费,有消费就说明有销售,有销售就说明有人在经商,而经商的就是当时的温州人,那么温州此地的经商传统是怎么来的呢?或许最初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温州先民还是以捕海鲜为生,因为人口稀少,海洋广大,每次捕获的海鲜都会较多形成剩余,而距离海洋不太远的内陆人民,有吃海鲜的需求但却常常吃不到,所以内陆的人民愿意以更多的粮食和畜肉换取海鲜,远古温州先民也乐意用多余的海鲜换取粮食和畜肉,有这种交换的需要,就会有一部人从原有的捕鱼业和种田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两地的物资交换,交易的雏形就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到了货币产生后,内陆人民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海鲜,温州先民也乐意靠捕鱼、捕海鲜赚钱,而专门从事两地物资交换的那部分人就形成了最初的商人,经商传统的源头也来自那个时候。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丰富,需要相互交换的地方也变的更多了,自然的,从事交易的人也变的更多了,所以温州此地有限的土地不能适应过多的人口,多出来的人口在选择新出路时,很自然的就会看到丰富的商品交易需求,很自然的就会参与到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后来的制陶、铸造兵器、制瓷、制纸都是这种丰富商品交易需求的结果,经商传统也因这种客观(有离开土地的人、有丰富的商品交换需求)而一直传承下来。
正是因为这种经商传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客观需求,所以即便中断几十年后,也会因为需求的产生而重新出现。改革开放前后,过多的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致使留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要想让人口数量适合有限的土地,就得有一部分人离开土地去寻找其他出路,当然这部分人并不是想到这一点而选择离开土地的,他们只是想要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态而选择离开土地,这种行为,改善了他们自己,也改善了留下来的人。既然留在当地只能过着赤贫的生活,不甘贫穷的人纷纷离开。对于离开土地的人来说,要想生存下去,还是得参与到现有的或新出现的分工中,参与到原有的或新出现的吃穿用的生产活动中。掌握一门手艺就能给别人提供商品和需要,就能赚钱,就能生存下去,因此出现了弹棉花的、修皮鞋的、修电器的,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坊,做棉被的、做衣服的、做皮鞋的、做电器的、做打火机的、做印刷的等等,而某些手工业作坊因为分工和熟练后,产品数量大增,质量也得到提高,就需要一部分人跑市场去推销,将这些产品推销到有需求的地方,随着做大,就会固定下来形成商店、批发部、工厂。
像温州这样人地压力过大的地方其实也有不少,比如温州市周边的温溪镇、桥头镇,但为什么只有温州人这么出名呢?经商传统浓厚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温州名声在外,行政规划上不属于温州人的也自称温州人,或者被当做温州人(这部分也有不少,作者所在的温溪镇,行政规划上属于丽水,距离温州市区50公里,也讲温州话,当地人在外经商时,普遍自称温州人),所以温州商人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温州市,应该也算上周边的一些区域,严格来说,他们都属于本书开头所说的古代“东瓯国”的范围,可见经商在这个区域范围内不仅是传统,也是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