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微博上看过下面这段话?
你十五岁,骑自行车上学,偶尔坐公车,上来一个穿校服的,会多看两眼。而那些臃肿的大叔和提着菜的大妈,在你眼里都是隐形人,只有下车时被蹭到了,你才终于注意到这么一个人,衣服上有股尘土味儿。你心里想,我长大了不会活成那样子。
大叔走出去好远,回头看了你一眼,心里有些波动,想起了十五岁的自己。
美国电影《怦然心动》里说: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强求。私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韩寒翻译版本)
爱情就是两个原本生活得很好的人,愿意在一起更好地生活。
而不是两个过得很糟糕的人,为了不那么糟糕而在一起凑合。
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孙光林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和所谓的“朋友”互相没有真正敞开心扉,根本不是同路人,那么你就算身处闹市,也不过是换个环境继续孤独罢了。
孤独从来不会毁掉一个人。把自己的兴奋力塞进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佯装自己不孤独,这才会毁掉一个人。
马德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里说:我慢慢知道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被关注被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一个充实丰富的经历。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自怨自艾。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小时候哭笑不打折。
长大后人越来越不幸福的原因,正是因为喜欢跟“结果”二字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