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半,将校对多次的稿件发送到微信平台,完成推送工作,熄灭办公室的灯,关门下楼。
这几天一直不在工作状态,今天写这篇稿子,大Boss都指导了两次,后来因为有事让我把文字再发给部门领导把下关,知道部门领导下班后还要去外地有事,所以也不好怎么催,看时间晚了才忍不住打电话,那边因为是用手机修改的,所以又花了些时间。我收到后又梳理了一遍,找到一两个他拼音打字有误的地方,修改后发送。
走出大门时保安汤吉对我微笑点头,我也微笑着回应。那一刻,感觉他仿佛是我在单位最好的朋友。传达室的门正对着我们办公室的窗,从五点到这会儿加班的这三个半小时,每每侧过头望去,见他始终坐在那玩手机。加班时感觉就像有人陪着,也不怎么觉得害怕。
走出小巷,抬头看天,一轮明月悬在空中。很惊讶的发现月亮不怎么圆,看一下手机上的日历,才发现原来是农历的七月十四,而此前我以为今天是十五,中元节。
微信上收到一条加好友的信息,是一个通讯员发现我刚才在平台上推送的消息少了个字,单独加了好友,截图告知我。可是办公室的电脑关闭后,我是没有登录平台的权限了,于是告知有登录权限的同事,请她登录平台进行修改。她说还在外面吃饭,回家以后再帮我修改。
因为加班,孩子被爸爸接去爷爷奶奶家,所以今天也不着急做饭。到家,把疲倦的自己抛在沙发上,终于可以看那本借了好些天的《知堂小品》了。
凌晨一点,那个小懵妹一回到家就在微信上喊我:快点把密码给我。觉得好困,说要不明天再改吧,她说明天要睡懒觉,怕耽误事儿,还是现在改吧。找到备份的密码发给她,她登陆后告诉我不能加字,只能替换,或者是删除后重发。今天这稿子推送后,大家转发的蛮多,点击率很快就上千,朋友圈也不断刷屏,删除应该挺打消大家的积极性的,我说要不就不修改了吧?小懵妹说:完了,手快了,已经删了,只有重发了。
我一时无语。
小懵妹已经在自顾自的想补偿的方法,说可以重发,让我将新生成的链接重发在群里(拜托,现在是凌晨一点,有必要这样去打扰大家吗?),还说用她自己的公众号给我们发一期,我好想说,真心不用-_-||。
今天一直有人在帮助。大Boss指导修改,部门领导在外地也用手机帮着修改,通讯员发现有误在提醒我,大家都很给力的在转发,小懵妹在平台帮我修改,可是为什么,忽然一个删除,所有的努力都回归为零。
凌晨一点,在同事的帮助下,加班了三个半小时的稿件消失无踪。睡不着了,我在思考,大家都在帮忙,也花了不少时间,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至少两三个月一直解决不了登录公众号的权限,每次向部门领导反映他都说不知道与谁对接此事。每次登录微信公众号象摇奖一样要碰运气,不间断的扫码,指不定什么时候可以通过,才能登录。因此上午的会议结束后,下午四点才登录上平台开始操作,临时链接生成后,发给大Boss和部门领导审阅,大Boss第一时间电话打过来,把需要传达的重点告诉我,让我进行调整。认真对待,全力以赴,没想到修改多次后居然以删除收场。
睡不着了。正好朋友发来“得到”的课程,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写《前赤壁赋》,是借着怀想历史,抒发自己的心境。赤壁之战,是中国文人爱写的题材。这段文字里,最妙的是这一句——“纵一苇之所如”。它的妙处,是在于表面平平淡淡两个字,背后却是含义丰富的典故。
“一苇渡江”这个典故,最早是出自《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说芦苇杆非常轻,用它做的小船,浮力很大,在江面上就非常轻盈。
“一苇”用在《前赤壁赋》里为什么特别妙?因为以苏东坡当时的心情,能用出这两个字,其实非常难得。可以说,写这篇文章,是苏轼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候。这篇《前赤壁赋》就是在黄州时写的。
在这样的时刻,读这样的文字,感觉舒坦了些,如鲠在喉的情绪仿佛被宽厚的手掌接住。
加入007写作营以来,每周固定要交一篇“作业”。回顾一下自己写的大多都是育儿的主题。生活仿佛是面镜子,会以最真实的面目映照你的时间之所向。这似乎是第一次职场吐槽,因为书写而感觉轻松畅快许多。戊戌秋夜,读壬戌之秋,想想东坡居士笔下的“一苇”之说,不再纠结,觉得所谓压力也就不过如此。反思加班为何做不好工作,因为诸多因素已非努力所能为之。就这样吧,做好自己,工作时,当尽力,回家后,当静心。
纵一苇之所如,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