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塔莉邀请她的一位珠宝商朋友来参加她的写作课。这位朋友经营着珠宝生意,但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写作。
到达写作课上,朋友再三请求纳塔莉不要点名让她把写出来的文章读出来。纳塔莉同意了。
等到下课休息期间,朋友跑过来找到纳塔莉,并且告诉纳塔莉,刚才写的时候自己哭了。接着,这位朋友主动把写下来内容读给纳塔莉听。
纳塔莉听后,对她赞道,写得很好。从朋友的文字里,纳塔莉也了解到:原来,这位珠宝商朋友她所做的这些好看的珠宝首饰的灵感,都来自于她小时候见过的海边艺术装饰酒店。
再回到写作课上,这位朋友又读给身后的学员听。那位学员听后,感谢了她。
可以说,这次的写作课,纳塔莉的这位珠宝商朋友,直面了一回自己。
实际上,在我们成长的几十年经历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儿。有些事情,让你觉得不想再面对;有些事情让你想起便痛苦不堪;有些事情让你后悔当初的不该;还有些事情让你伤心自责。
这些事情,虽然已经过了那个时间点,但它们仍留在你的记忆里。除非你选择麻木无感,否则,你一定记得它们。
无法面对的事,不是你不面对,它就消失了,就不逗留在那里了。它只是被你有意或无意地封锁在一个匣子里——它还在。
如果某天遇到某个什么人或什么事,这些没有清空的前尘往事,依旧会被翻腾上来的,搅扰你的心。
直面自己,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既然经由纳塔莉的“直面自己”,说到写作可以让我们直面自己。而“直面自己”使得我当下有些体会,也希望于此分享。
这一年,在我步入40+的中年阶段,我也开始思考中年阶段。
因为,我想珍惜自己的人生。但我已经不能追回童年、少年和青年,重新活过。现在,留给我的只有中年和老年。
听起来,有些惆怅吧?但是,人生的时间,看得见的,已经过去一半,毕竟这是事实。
所以,我对于自己目前步入的中年阶段,会有反思反省,以及期望要如何渡过让自己不悔的中年阶段。
如果说,童年不幸福,青年不满意,那么,我还有机会重新安排中年以及老年。对吗?
其实,每个人都如此。你也可以!
今年,我的体会是:人的前半生,在做“加法”。也许出于人的本能,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什么都想拥有。所以,前半生做“加法”。
古话说“四十不惑”。四十年,也沉淀了不少经历,这个中年之始,应该学做“减法”,清空掉那些不敢直面的东西。然后,留下对人来说,弥足珍贵的、本质的、美好的东西。
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它一定是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东西,最终可以与自己同在,而绝非是外在形式的东西。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切身体会,因为体会到的,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以前总习惯保留很多东西,用得着的,用不着的,统统保留。感觉留着才算重情义。我舍不得扔这样,舍不得扔那样,实在是太多年太多年了。
但前不久,我做了断舍离。这应该是第二次做断舍离。
第一次断舍离的是书。我把一些过去阶段读过的书,打包整理,捐给朋友的学校。剩下的一些呢,就发布到学习群。需要的朋友回应一下,我就给她们送过去,或者邮寄过去。
第二次断舍离的是家里的杂物,我多年不穿的衣服。
做完这两次断舍离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轻松的富足感。
那时,我突然明白,把书送给有需要的朋友们,我对朋友的情义,它就在蔓延开来。
这两天的读书笔记,虽然读的是纳塔莉的写作指导书,但真实的,却读出了自己生活以及生命的启发和感悟。
所以,写作和阅读,不是各自孤立的岛屿,它们一定与你,与你的生活,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相连的。
摘抄本书语句:
1、听她把写作比作心理治疗,我的心纠结了一下。是有人这么比过。我什么也没说。写作不是心理治疗,而是文学的根,直接连通你的心灵。
2、如果你在写作中释放自我,你自然而然会一遍遍触碰软肋,直到完成未竟之事。我现在总是实事求是地释放自我,而后纳闷写作何以如此痛苦。
3、我需要反复提醒自己的话:“要想写作,你必须甘愿感受不安。”
4、写让你不安的、害怕的、不愿意提及的事。写上10分、15分钟、20分钟。心甘情愿地撕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