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时期是名士转出的时代。这个时期,有很多名士相继出现。我感觉他们可以分为三代。一代就是正史名士夏侯玄何晏和王弼,明明是就是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玲,阮咸,王戎。中朝名士是裴楷,乐广,王衍,庚敳,王承,阮瞻,卫玠,谢鲲。这些人都是魏晋比较有名的名士。那魏晋风度又是从何而起的呢?是从司马氏代曹,曹魏之亡开始有了征兆。曹叡托孤和别的人的托孤是不一样的。孙策向张召说,故事说的斩钉截铁。,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时也说的不留余地,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而曹叡呢?眼泪汪汪看着八岁的曹芳。一句硬话叡都说不出。因为当时的曹睿根本没有权利。我感觉他也并没有期望曹芳会有权力,因为当时的权力全部都被曹爽一手拿着。而曹爽正是曹的第二个托孤大臣。他是非常反对司马懿的。他曾建议把司马懿立为太傅。曹瑞就这么做了。太傅虽然职位高尚但是没有实权。司马懿也不能对曹爽做些什么。因为曹爽是禁卫军的统领。他只要下一声令下司马懿就得死。要是照这个情况司马懿是夺不成权的。但是当曹爽和曹芳一块儿去祭祖的时候。司马懿抓住这个时机反了。控制了京城。这个时候有人向曹爽献计。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天子迁到许县。不可以命令曹魏的军队把司马懿打败。但是曹爽并没有答应这条计策。他向司马懿投降,他说我不做大官,还能做大富豪呢。一开始,曹爽确实只是被罢职为民。但是到了后来,司马懿收集了足够他造反的证据。就将他杀了并且诛灭他的九族。但是司马懿得到了名土的认可了吗?没有名士,没有贤臣的辅佐,是不可能让天下长久的。但是司马懿看起来好像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杀了名士何晏,何晏在当时的名士之间可是头领。何晏的死和司马懿本来就不是用正当方法得取王位的。让天下名士都不愿意归附他。这时,摆在名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在逼迫下进入朝廷当官。二是隐居在竹林里不出来,在竹林里唱歌欢笑弹琴喝酒的著名的人有七个。他们就是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七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山涛是在朝廷里做大官。因为他和司马氏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不那么介意司马氏是篡位的。而向秀则是在朝廷里隐居,意思就是虽然有这个职位,但是他什么也不干。但是一个人的反应是最激烈的。那就是嵇康。嵇康宁死不愿意背叛曹氏。于是,他坚决不同意在司马氏那儿当官。于是他还和山涛写了绝交书。但他其实不是和山涛写了绝交书,而是跟司马氏写了绝交书。于是,碍于司马氏的面子,司马氏皇帝就把嵇康杀掉了。魏晋一个大乱,但是名士很多的时代。也可可以称之为败坏一个方面,一个方面非常的好。这就是我对魏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