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话题要追述到去年了,去年年底我们行业的一位泰斗级人物去世,当时我的一位忘年的师友听闻噩耗,立即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订了机票来中国吊唁,由此我在那几日听到了许许多多逝者的生前琐事,那也是我第一次最近距离、最深刻体会到一位长者对自己家人之外的人的影响。同时,见诸各公众号文章的逝者的生平也与我所见所闻形成很大的“反差”,那么一位了不起的人在他离世后隆重的报道中也不可能书写完他不平凡的人生,我当时很是遗憾逝者未能得到传扬的“伟大中的宝贵的平凡之处”,而那点点滴滴的平凡事却是最令我动容、动心。也由此我的这位当年受逝者提携引领的老师也跟我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我今天不想谈他的那部“回忆录”,因为经过近一年的整理近期将会出版的。我现在想谈的只是自己,是这过程中我这位师友的一句感慨:“你的名片上写下什么,最终那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
当时,我们在告别逝者的哀思中都是那么的真诚,也正是那真诚的氛围下的话,引发了我这个“自由职业者”的思考。
我想一直以来我是比较幸运的,比如说大学毕业同学们都在找工作时,我在还没想到要填写个履历表的情况下就被一家当时很有规模的韩国人开的汉语培训机构高薪聘为教学主管,然后一两年的时间又被出版社、高校、各国孔子学院聘请做讲座、出版专业书籍、受邀出国参加会议等等,基本上都是那种一个电话打来确认行程,需要什么资料报备也是有人给填好了,所以自己写个自我介绍的机会、递个名片的机会都比较有限。
我虽然不是什么名人但是借着强大的百度搜素功能,个人的信息也不知不觉间成了搜索关键词,去年有一本我主编的书要出版,需要在书的勒口写上作者简介,编辑小伙伴发来一段从网上找到的信息让我确认,我看了看的确没有什么出入,回复一句“感谢,辛苦啦”。所以除了个别场合简单说几句介绍自己以外,还真没有写自我介绍的机会,更别提要“打造一下自我介绍”了。
最近我结束了一个中文在线教育产品的研发项目,工作突然戛然而止,自然要给自己找点儿事做,于是报名参加了几个在线学习社群,每一个社群都是类似的流程,入群发个自我介绍吧,接着一条已经格式化的信息发来,我便要按要求完成自我介绍。这一填写突然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并未对自己明确定义过!比如这样一个格式:
【姓名】
【年龄】
【职业】
【兴趣爱好】
【给自己的标签】
【此次成长营对自己的期许】
【最想说的一段话】
我填写到第三项就不知该怎么写了。
同样,我又加入了一个兴趣社群,又“遭遇”了同样的按“格式”填写自我介绍:
【编号 】
【姓名】
【城市】
【职业】
【电话】
【公众号】
【标签】
【其他】
【爱好】
【愿帮助大家】
【愿得大家帮助】
【加入007理由】
【对XX班的期望】
【7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这一次是第四项!
我的职业是老师吗?好像不够真诚。很多的职业身份写哪一个好呢?现在流行“斜杠青年”一词,我个人的心里感受竟然有些尴尬,联系前面的那句话“你的名片上写下什么,那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我竟然有很大的挫败感,我是谁呢?我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痕迹呢?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我唯一没有停止过的是的确是教学,也被周围很多人称之为“老师”,然而我这个“老师”标签是不是一个被社会泛化的称谓呢,它是属于我的Title吗?或者说它是我的人生理想目标吗?是我名副其实的Title吗?
究其缘由我想我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满足,我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还认为自己需要进步,需要做“实”一张名片,做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漂亮的“自我介绍”。
而我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日子也正是我大学毕业正式参加工作有社会身份的第二十年,二十年前我被冠以“教学主管”时,是我兼职打工后的第二年,也可以说是一个幸运,也可以说是一个被认定的名副其实的Title。而如今,我站在讲台上教学或做讲座时被尊称“老师”,那已不是我的主业;我在自己的小公司里被称为“老板”,而实际我并未直接经营管理;我在联合创业的公司被授予“首席教研官”,事实却是我的教研部门只有我的一个助理;我被其他公司聘为“顾问”而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也是有限……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斜杠青年”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是一个多领域发展的人才,而我更希望我的痕迹是清晰明确的,一个无需过多解释的标签,罗永浩的那句话用在这里还是挺恰当的,他说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当你特别想解释什么东西,想证明什么东西的时候,只能就证明一点,你不彪悍。
是的,从现在起,从我2018年9月的生日开始,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刻还未来临之际,我很幸运找到了一项我必须完成的任务—— 完成一份实实在在的、贴切的、让自己发自内心深处认同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