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这句话看似很难理解,却又不难理解。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教育经历或者工作经历不顺是因为其他人把名额抢了。比如高考的一本招生每年有固定的名额和分数线,公司的招聘有相对的数量和可承载的招人成本。于是在有限的资源里,就出现了竞争,进而又出现了内卷。
这看上去很合理,因为周遭竞争过于激烈,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不能上岸。
但假如突然间只有你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你进行资源的争夺。虽然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这个时候你为了求生,你会去超市和餐厅用剩余的食材做饭。会考虑到为了生存,必须把未用完的食材放进冰箱。
这个时候电力、水力和网络都是还能运转的。你用网络学习怎样更好地做饭,保存食材的冰箱还有电力供应,你还能用清水清洗食材。
可一段时间后,城市的电力由于没有人维护停了,于是冰箱报废了。城市的水力由于没有人维护,你只能带着食材和全部工具跑到河边上做饭。由于没有冰箱,剩余的食材没几天就坏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返璞归真去当一个原始人,靠工具去猎杀动物。在一个夜里,你同时碰上了三头老虎......
显然,我们不可能独自一个人生活下去,原始人也是靠着结伴才发展成今天的人类。
02
与他人比较是主观,与他人不同才是客观
人与人生来就不同,从生理上包括长相、肤色、种族、体型等,从与个体关联的外部包括家庭财富、社会制度、国家文化等等。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差距,比如有的人比其他人更有钱,有的人比其他人长得更好看。
有的人因此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像他人一样有钱,没有像他人一样好看。
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横轴平面,有的人走在前,有的人走在后,与他人不同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比如一个个体身高长得矮,从主观的身高评判上来说,的确这个个体在身高这一方面处于劣势。
但反过来讲,身高矮让一个个体去打篮球上充满了劣势,但在生活中又让他占了很多优势。因为身高矮,所以这个个体内分泌循环比个子高的人要好。因为身高矮,当他和大高个儿走在街上时,飞过的鸟优先朝大高个儿“抛炸弹”。因为身高矮,他恰好碰上了一个喜欢矮个子正太的女朋友......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对身高的主观评判是不同的。但身高矮在客观上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03
自卑感是所有人的生存来源,自卑情结才是借口
阿德勒同样认为自卑感是人类生存的源动力。
假设我们因为各种主观上的臆测,产生了自卑感。比如有的人因为学历低而自卑,从而影响到了他谈恋爱和结婚。
学历的高低是我们主观上的评判。一个人因为学历低而相信他不能获得美好的恋爱和婚姻,这个时候他的自卑感就变成了自卑情结。因为A,而产生B。
人类为了克服自身的自卑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意识到自己学历低,会努力学习、努力赚钱,去攻读一个更高的学位。还有的人意识到自己学历低,可能也没时间去全职读书了,选择自学或向他人学习,以补全自己所欠缺的知识。
而那些拥有自卑情结的人选择原地不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摆烂”。我就是学历低,没人能看得上我这样学历低的人。他既不去主动读一个学位,也不去自学或向他人请教。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再过几年,他还是陷在自我埋怨的情绪中、用谎言在逃避。
面对同样一个难题,有的人追求“优越情结”,有的人保持“自卑情结”。
另外一点是,追求“优越情结”不代表变得自负。假如在一个专业领域,你用胡乱荒唐的“三脚猫功夫”和借口显得你很专业,到最后也只会自欺欺人。
04
与他人的关系始终贯穿我们的一生
无论是交友、工作还是爱。我们可以把他人当敌人,也可以把他人当伙伴。
比如你与他人产生了争执,你们都积攒了愤怒的情绪。把他人当伙伴的人会围绕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会理解他人的观点。
而那些把情绪当手段,视他人为敌人的人则会马上跳出事件本身,采用人身攻击使对方更加愤怒,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工作中,正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才让工作变得更糟。
只要攻击开始产生,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人复仇的到来。从而意味着你跟他人从意见上的分歧上升到了人际关系的对立。要是你和身边很多人人际关系都紧张,那么你与世界就不可能达成和解。
相关材料
《被讨厌的勇气》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