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晶
最近,全世界因疫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自顾不暇。然而,在福克斯新闻一个节目中,被采访对象要求中国以免除美国国债的方式,为新冠肺炎病毒进行赔偿,认为中国没能遏制住疫情,给世界惹了麻烦,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欧美媒体百般诋毁已不是第一次,欧美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优越感爆棚。事实上,在他们不遗余力诋毁时,中国在毫无保留帮助世界抵御疫情,中国的在此次疫情中的付出有目共睹。
同样,好一段时间以前,网上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街上有个11岁的小姑娘,当时正穿着一身可爱的小红裙和朋友逛街,因其穿了一条山寨的Lolita裙子,被两个陌生女孩扮演着“正义使者”的角色当街辱骂,不依不饶且给她科普:“我们都有正版的,正版的和山寨的特别显……”小女孩没说话,径直走开了。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事情的结果是自认为高人一筹的两个女孩恼羞成怒,对11岁女孩进行更无良的羞辱,后被网友人肉搜索,发现他们并不是版权意识高或正义感满满,而是看到小女孩好欺负,想找个人满足优越感。
现实中,大多情况下,我们对于优越感的定义如上述案例一样,感情色彩上偏贬意,比如更倾向于说它是认知的狭溢,会阻碍人的认知能力的成长,它能掩饰一个人的自卑,却无法掩饰一个人的无知。那么优越感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它?
『NO.1』优越感是什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每个人都会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建立在个人的生活样式之中,并像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地布于其间。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
也就是说,优越感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更妥切来说它是个中性词,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意识。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长相、出身、体能、才华等自认为的优势。
“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他的优越感时,也许他是想从某个从侧面昭示了他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它们的唯一性、正确性、合法性。”然而,每个人对于优越感的表现方式不同,造就了巨大的争议。
有的人能够换位思考、抱有悲悯同理心更易于让人接受,比如:胡歌,他明明有出色的演技、容貌、学历以及乐于慈善的善心,他的优越在人群中是出类拔萃的,可他一直是谦和低调的,忠于自己的演艺事业,乐于慈善工作,很少有名人像他一样少有是非。同样还有很多人,如黄渤,他没有出色的容貌,然而,行走在人群里,总给人以一种亲和力,扎实低调的演戏为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影帝头衔。
有的人拥有不错的出身、修为、职位、容貌等,然而举止飞扬跋扈、恶意伤人如影视剧《花千骨》中的霓漫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对他人的无情伤害。像她一样,现实中有很多人,像被娇宠坏的孩子,无论在何时都希望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极度想要征服,更高人一等,却因无法真正掌控自我而走向绝境。
胡歌、黄渤、霓漫天三人在某一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成为他们为之自豪的优越感,然而表现不同结果不同。胡、黄两人的优越建立在为他人及社会考虑的善意为前提,霓则为狭隘的为自己及门族,心胸、眼界不同优越感的结局就不同。
『NO.2』如何看待优越感?
优越感是每个人对表现自我独一无二的的追求,它对社会、文化等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源头作用,对社会和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设立优越感目标。因此,对于优越感有以下几点认知:
第一, 正确追求“优越性”目标,摆脱自卑感。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内心都潜藏着不够优秀的不安和自卑,正因有这样的认知才不断超越自我,力图突破自我狭隘。记得小时候,笔者很勤奋,父母觉得可能比较笨不如别人家孩子聪明,因此,我更加勤奋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暗自告诉他们也许不够聪明,但勤能补拙,一样可以实现自我目标。
第二,善于用优越心理,对自我身心健康补偿和滋养。对于普通人来说,终其一生,要想取得得成就也许只是别人的起点,要想真正爱的人很遥远未知,要想赢得真正的掌声也许永不能达到,此时如果固执的和自己无休止的较劲,也许会陷入自我低落的怪圈。努力过后,何不效仿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许在别人看来无知,但不识为一种自我减轻压力的方式,知足常乐也许有另外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
第三,不以伤人伤己为前提的善良。不管一个人如何争强好胜,想要证明自己,超越自己,获得自我想拥有的优越感,前提一定是保持内心的善良,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不以逼迫自己走极端为终点。影视剧中霓漫天最终伤人伤己就是对世人最大的一个警醒。
因此,优越感并不是强者的特权,作为单独的理性个人来说,每个人拥有一定的优越感,更能平衡自我身心健康,以及对社会文明产生积极的意义。真正的优越感,正如阿德勒所言:优越感是一个人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后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