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心理学颇感兴趣,但是我却从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一本心理学书籍,《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学习第一章节中我想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而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本书正是研究的社会因素对“我”的影响以及我们又是如何影响他人的。社会心理学家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研究呢?它的意义何在。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许多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结果证明是错误的。正如文中所举的事例:那些做了被禁止的、非法的、弄巧成拙的事情而受到惩罚威胁的人,最终可能会停止他们的行为;而且惩罚越严厉,他们服从的可能越大。毕竟,他们会将这类行为与恐惧或痛苦联系起来。但付诸研究时,这个假设却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惩戒的手段试图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体验到痛苦,从而能够改正错误。可是,结果呢……同样的错误还是会出现。在一次次的惩罚中,他们似乎也习惯了错误的做法。甚至有些孩子彻底放弃自己,正如文中所说:“而那些受到严重威胁的人,更可能受到被禁止的活动的吸引。”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面对那些屡犯错误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该怎么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他们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那些因素?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更加期待着书中其他章节。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中那个手持步枪进入“彗星乒乓”披萨店的人为什么相信“疯狂”的假消息。在生活中,那些被多次警告这样做会有危险,这样做不对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呢?我等待着,希望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如何克服这类偏见。
“那就让每个学生接受一项人格测验并试着预测哪个不快乐或受到了欺负的孩子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而不去关注这类孩子每天都在挣扎中度过的那个世界。”这句话,忽然让我想到了曾经的嘉伟。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后来居然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问题学生”。跳楼自杀、疯狂迷恋网络游戏、偷钱、离家出走,这些事情于他而言见怪不怪。是什么造成了他这个样子?为了向同学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居然连续毁坏学校的公共物品。当校长找到他时,一脸的无所谓,只是想让同学知道,他是可以的。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让人听起来似乎是“心理变态”或者“心理扭曲”。校长觉得他无可救药,父母认为他没有良心。可是,这样的嘉伟真的快乐吗?做坏事是他的初衷吗?
我非常期待去探寻这些问题的根源,那应该是一场美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