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任何时刻,你不是专注于外部环境,就是专注于内心的想法,或者兼而有之。只关注外部环境,意味着你实际上生活在自动模式中。等红绿灯或者无意识地来回切换那几个App,此时的你就处于自动模式。只关注内心的想法,无异于在做白日梦。不带手机去散步、淋浴时走神、慢跑就会发生这些情况。既关注外部环境,也关注内心的想法,并将两者有意识地导向某个任务,此时的你就进入了高度专注模式。
如何进入高度专注模式 科学研究表明,专注模式会经历四种状态。首先,我们开始专注(而且有效能);其次,我们开始走神,即使我们没有分心或受到干扰;再者,我们觉察到自己走神,这需要一点儿时间,尤其是你不经常检查占用自己注意力空间的内容(一般而言,我们平均每小时会觉察到自己走神5次);最后,我们将注意力拉回到最初的专注目标。
高度专注的四个步骤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架构的。要进入高度专注模式,你必须:
1. 选择某个有效能、有意义的专注目标;
2. 尽可能清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
3. 专注于选定的目标;
4. 不断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专注目标。
最重要的步骤是有意图地设定专注目标——任务越有效能、有意义,我们的行为就越有效能、有意义。例如,如果你的意图是专注于辅导新员工、使某个重复性任务实现自动化或者想出新的产品理念,就比在毫无意图的自动模式下工作更有效能。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家庭生活:我们的专注目标越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越有意义。和父母当面交谈、和家人共享美餐,设定这样的简单意图,我们就可以体验到高度专注模式带来的好处。我们会学到更多,记住更多,更有深度地处理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要进入高度专注模式,就必须做到第一步——意图必须先于注意力。
进入高度专注模式的第二步是尽可能地清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我们分心的原因很简单:当下的分心物,比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是如此。电脑屏幕角落里跳出来的电子邮件通知,往往比我们在另一窗口所做的任务更有诱惑力。在酒吧,同伴身后的电视往往比交谈更有吸引力。
提前处理分心物要容易得多——等到分心物出现时,再想保卫我们的意图往往已经迟了。我们还必须控制内在的分心物,包括我们想专注时冒出来的那些随机的(有时让人感到别扭的)记忆和想法,对没有吸引力的任务(比如办理纳税、清理车库)产生的心理抗拒,我们想保持专注但大脑又想走神的时候。 第三步,对选定的目标预设专注的时间段,就可能进入高度专注模式。这段时间既让你觉得舒适又具有可行性。我们在高度专注模式的前两个步骤准备得越好,在这个步骤就会做得越深入、越自信。
高度专注模式的第四步,是走神后将注意力拉回到最初的目标。这一点,我会反复强调,因为它是本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研究表明,每天47%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走神。换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醒着的时间有18个小时,那么,我们专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走神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控制走神,这样我们才可以将时间和注意力用于眼前的事情。
此外,分心或受到干扰后,平均需要22分钟才能重新回到工作任务。如果是自我干扰或分心,情况甚至会更糟糕——需要29分钟才能重新回到最初的工作任务。越是经常评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内容,回到正轨就越快。现在不用太在意,我会在本书后面进行具体讨论。 高度专注,可以总结为一句简单的话:工作时,你的注意力只需要集中于某个重要的、复杂的目标。
选择专注目标
注意力没有目标,就是浪费能量。目标应该永远先于注意力——事实上,两者是可以完美匹配的。设定好目标、决定如何分配时间之后,把注意力集中于该任务,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完成它。提升效能的最佳方式是选择你想要完成的目标,然后再开始工作。
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生而平等”的。有些任务,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钟时间都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成就。这样的目标包括:留出时间计划每天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辅导一个月前加入团队的新员工,完成几年来一直想写的那本书。这些任务位于第1章所讨论的“必要的”和“有意义的”任务图表。图表里的这些任务,同参加毫无用处的会议、刷新社交媒体推送的“饲料”、不断翻看新的电子邮件等没有必要的、分心的任务相比,你就不难看出哪些任务更有效能。不选择将时间用于哪个任务,我们就会陷入自动模式。 这并不是说,我们处于自动模式就“混不下去了”。对碰到的任务极快地做出反应,我们也能完成大部分任务,效能也许还不错,至少不会丢掉工作。但如果处于自动模式,我们就无法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推进工作。我相信,老板给你发薪水可不是让你扮演“交通警察”的角色,围着电子邮件、交谈或即时转达信息。完成这些任务以及处理各种意外的任务,通常都是必要的。不过,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都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主动选择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用于什么地方。
如果你从未这样做过,那么,现在就是个好机会:为自己的工作创建一个2×2的任务图表——根据“有效能”“无效能”“有吸引力”和“无吸引力”等标准,对你每个月的常见任务加以分类。关于效能投资,有一点比较讽刺:要在办公室里这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的。你需要跟进的事情太多——包括会议、源源不断的电子邮件以及即将截止的各个项目。因此,最佳的效能战术是从工作中“退”出来,将注意力空间用于认真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因此,重新回到工作上时,你就可以更聪明地工作,而不只是更拼命地工作。弄清楚自己工作任务的四种类型,就是一种“退出”战术。现在就是做这个任务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你阅读下一节内容之前,你只需花上5~10分钟的时间。
过去几年来,我在研究注意力和目标关系的过程中,养成了设定“每日目标”的几种惯常做法。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三种惯常做法。
①“三法则” 如果你对我以前写的书比较熟悉,可以跳过这节内容。如果不熟悉,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三法则”:每天一开始,选定你当天要完成的三件事情。待办事项清单很有用,它可以让你明确当天的具体事项,但必须保留三个目标的位置,把它们作为当天最重要的三个任务。这个法则,我是从微软公司负责数字化转型的董事迈耶(J.D.Meier)那里学到的,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我每天早晨都坚持这样做。“三法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每天一开始,你就强迫自己选择三个主要的目标任务,可以带给你几大好处:你选择了重要的事项,同时也就选择了不重要的事项——这个法则具有约束性,会强迫你弄清楚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并且,这个法则的约束性中也带有灵活性。如果你的日程安排塞满了会议和预约,那它们肯定就属于“三大目标”的范畴;如果某一天没有会议安排,就意味着你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去完成那些更为重要的、不太急迫的任务。此外,当任务和项目不期而至时,你可以权衡这些新任务和已经设定好的当日目标孰重孰轻。你的注意力空间完全可以容纳三个目标,因此,你可以比较容易地想起和记住最初的目标。
在某些日子里,如果你有固定的日程安排,比如参加某个会议,可能就无法确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不过,你可以改变同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之间的关联方式。例如,你的目标不是“参加会议交谈”,而是“在鸡尾酒招待会上结识五位新人”。 一定要把“三大目标”置于看得见的地方——我的是放在办公室的白板上。如果出差在外,我就放在每日待办清单的顶部,并与笔记软件“一本通”(OneNote)保持同步。如果像我一样,你也会发现,很容易设定三个每周目标和三个每日个人目标——比如,吃饭时抛开工作、下班回家前去健身或者去取纳税单。
②最重要的任务 我设定目标采用的第二种惯常做法,是考虑待办事项清单中哪些事项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有列出每日待办事项清单的习惯(我强烈建议你这样做,我将在本书后面讨论它的效果),可以花一点儿时间考虑完成这些任务的先后顺序——既要有短期顺序,也要有长期顺序。清单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那些能将结果最大化的任务。
将时间用于完成清单中的各项任务,会给这个世界以及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哪项任务相当于多米诺骨牌,一旦推倒,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让你收获巨大?
我们换个方式来看这个问题:你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不要只考虑某个事项的直接结果,也要考虑它的“二阶结果”和“三阶结果”。例如,假设你要决定是否预订蛋糕作为甜品。这个决定的直接结果,是你享用这个蛋糕。但它的二阶结果和三阶结果会更为严重:二阶结果可能是你当天晚上感觉很难受,三阶结果可能包括体重增加或者破坏新的节食减肥计划。
这个观念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要从内心里接受它,因为最重要的任务往往不是那些能直接感觉到最急迫、最有效能的任务。给新员工写一份员工指南,可能让人觉得不如回复12封电子邮件那样重要,但如果这份指南可以缩短每位新员工上手工作的时间,让他们感到更受欢迎、更有效能,那么,显然它应该被列为清单中最重要的任务。其他的重要任务还可能包括:将某个令人苦恼的重复性任务变成自动化;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以便你专注于正在建造的某个App设计工作流程;建立工作导师计划,让员工分享各自的知识。 如果你的待办事项清单中列有很多任务,那么就问问自己:哪些任务是最重要的?这个练习与工作任务的四种类型相结合,效果会很好。将工作任务分为“必要的”“有意义的”“分心的”和“不必要的”,然后问问自己:在“必要的”和“有意义的”任务中,哪些任务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③“觉察整点报时” 设定三个每日目标、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这是提升每日、每周专注度的好方法。但你如何确保自己时刻都专注于工作呢?
就效能而言,这就是付诸实践的时刻——整天只设定目标却不为完成这些目标而采取行动,是毫无意义的。为确保自己专注完成目标,我最喜欢的方法是不断地检查占用注意力空间的内容——反思自己是否专注于重要的任务、是否陷入自动模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设置了“觉察整点报时”。
《专注力》这本书中有一个主要的观念:即使觉察到自己在走神或在做奇怪的事情,也不要过于苛责自己。我们随时都会走神,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走神变为评估自己感受的契机,然后找出路径去做后面的事情。研究表明,觉察自己走神后给予奖励,我们会更容易觉察自己走神。即使每天减少一两个分心物,只设定一两个目标,你也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如果你跟我一样,刚开始时你的“觉察整点报时”可能会显示:你在做的事情,往往不是重要的事情——不过,没有关系,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关键在于,你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利用手机、智能手表或其他设备设置整点报时——这是你一天当中受到的最有效能的“干扰”。
整点报时铃声响起后,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觉察整点报时”铃声响起时,你在走神吗?
·你是在自动模式下工作,还是在做你选择的目标任务?(你会高兴地看到,效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提升。)
·你是在专注地做有效能的工作吗?如果是,你专注工作了多长时间?(如果你专注的时间相当长,就不要受“报时声”的影响——继续工作!)
·此刻你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做这件事情吗? ·你的注意力空间有多满?它是处于满溢状态,还是仍有剩余的空间?
·有分心物妨碍你专注地工作吗? 这些问题,你不必全部回答——可以挑选两三个你认为最有帮助的问题,或者能让你重新专注于重要任务的问题。每个整点时间都这样做,就可以提升注意力质量的三个维度:专注时间更长,因为你发现并阻止了刚冒出来的分心物;更容易觉察到自己走神,而且能够重新集中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发现是在有意图地工作。 做这种检查,刚开始时可能不太顺利,你可能发现自己总是以自动模式工作或者分心,抑或把时间都用于不必要的分心的任务——这没关系!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切换任务,去做某个更有效能的任务,控制此刻让你脱离正轨的所有分心物。如果你发现总是冒出同样的分心物,可以制订一个计划来清除它们(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这个星期,你就试试设置每个工作日的“觉察整点报时”吧。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干扰”肯定会让人心烦,但它有助于养成宝贵的新习惯。如果你不喜欢“觉察整点报时”这种做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提示物,提醒你想想占用注意力空间的是什么。我这是最有帮助、最实用的方法。不过,我现在不再采用“觉察整点报时”了,我会在几个预设的时间点反思自己在做什么:每次上卫生间的时候;离开办公桌去喝水或喝茶的时候;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电话铃声响了数声,反思自己注意力空间的内容,然后,我才接听电话)。
心得体会——
选定目标和坚定目标都很重要。目标选准了,就不会迷失大方向。坚持目标,才能随时排出干扰。目标要用心选,坚持目标要看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