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内容:
“干货式学习”仍存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歧途;其次,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而从一本书中摘出干货,其实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是去掉上下文把知识“降解”为信息。如果是自己做这事,多少有助于记忆,但若把别人九蒸九晒过后的“干货”还当宝贝收藏,痴迷于“干货式学习”,那就是误入歧途了。何况很多人拿到咸鱼干并不吃,只是闻闻味道,随手藏进库房,和另外几万件都快放臭了的咸鱼干堆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们又会焦虑,再去学习怎么把不同的咸鱼干分门别类,学习怎么整理笔记。实在整理不过来了,再学习怎么断舍离......
(启发)
自从知识付费铺天盖地袭来之后,我们都陷入了追求“干货”的状态。看一本书,听一门课,仿佛如果不能以“干货满满”来形容的话,就不是一本好书,或者一堂好课。
赵周老师在这里澄清了这个误区:
1. 成人不是得到书的精华才叫学习。
2. “干货”就不是书的精华。
第一个误区让我想到前几天在我们桃花岛第一次的线上共读会中,我问裘叔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发现这个片段怎么都无法与我自己的A1做链接,即使这个片段在其他人看来是本书的“干货部分”,甚至是“卖点”,那我是不是可以马上跳过这个片段,继续往下看呢?
我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心中可能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一个片段无法让自己有所反思,那等于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成人读书应该是以“我”自己为中心,让图书为我服务。纵然这个片段被大家公认的再好再精彩,只要无法为我所用,那就是可以直接略过的部分了。无感的“干货”再干我也不要。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确保这个片段是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而不是因为没有理解片段而导致的找不到过往的对标经验。
第二个误区更是扎心。正如赵周老师的提示,我们经常在微信公众号看到各种看的一时爽的文章,随手就加入了收藏。时间长了,发现收藏的文章是越来越多,可是却没有一篇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或者联系自身的反思和改变行动。时间久了,更是感觉越积越多,想整理贴个标签都无从下手。最后一狠心,全部删除。真的是看过一堆文章,生活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这样做:
1. 不要总想着收藏“干货”。要多想想片段跟自己能有什么关系,自己从片段中能反思一些什么观点。
2. 如果确实有很触动内心的片段,可以收藏下来,但是要注意及时做好反思和行动的记录。规定自己在没做好这些之前,不能再收藏新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