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第一课中学习了经济的产生以及经济背后所要维护的公平效率。这个时候就要去看经济学家或者研究经济的学者他们是如何研究问题以及是如何思考去应对不确定的问题的。
教授讲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的问题,做好比较与选择的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不仅能够去看到能看到的东西也要去看到不能够去看到的东西,当然不能够看到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想,需要培养自己那双慧眼。一个最最简单例子就是你向朋友借钱,看到的是借到的现金,看不到的是朋友的这份情义等。当然现在我的思想深度没有那么高,只能举个很浅的例子。教授讲了一个破窗理论以及破窗理论的二个变种例子,其中一个讲二战后的德国、日本经济迅速的腾飞,很多人就说是正是战争摧毁了原有的旧有产业,使能够新的产业有新的发展余地,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果按照很多人的这种说法,如果一个国家地区要发展,那就应该效仿日本挨原子核的打击,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只看到了破坏以后得发展并不知道如果没有破坏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也许能够发展的更好呢?但我们看不到。就像破窗里的老板一样,如果不破窗他的钱也许能够花在别的地方,促进别的产业的发展我们只看到了这里,就做出主观的判断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个人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判断选择最合理的才我们发展的方向。
作为个人去学习经济学是为了研究如何去致富的一门学科,而大到国家是如何富强的这么一门学问。经济学家研究的当然就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研究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这让我想起了大数据产品经理徐老师提到的一个数据推动产品迭代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分析已有的错误逻辑去找出正确发展的线索,通过搜集案例或者一小步一小步的试错从而慢慢的一点点改进。作为我们个人也是一样,减小试错的成本去探索一天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前两节就是一个总体的概况,而真正需要的是走进这座森林地图在在老司机的带领下走出来。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少废话,老司机说啥就去做啥,光听不去实践最后还是白搭,走出第一步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