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08:给善心多点养护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没有比某图秀秀更懂如何创造美好的,也没有比爱美的女子更懂得养护美好的。
正像某图秀秀可以穷尽各种工具让照片本身彰显美感,爱美的女子花时间和精力在皮肤养护上下功夫一样。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老人家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养护自己的本然善心。
两千多年前,孟子便发现了过度开发会对生态造成破坏的道理。
他举了牛山的例子。牛山因为处在大邦国城邑的近郊,山上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偶然有些小的灌木,好像这山上从来没有过大的乔似的。
老人家指出,这不是牛山的本质。很久很久以前,牛山也是一个丰饶的宝山,山上植被茂密,物产丰富。后来,居住在城邑中的人多了,到这座宝山上打柴、放牧、寻宝的人也多了。山上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久而久之,山体也吃不消了。大树被砍没了,小树刚刚长出纸条,也被砍掉了。最后,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像样的树。
孟子当然不是环保主义者,讲述牛山的“故事”也不是为了向后人说明环境保护很重要的道理,而是试图通过牛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怎样像维护山的本质属性一般,呵护人的本质属性。
从“性善”的角度讲,天性向善是人的本质属性。天性向善并不意味着人就一定能为善、成为善人。正像草木丰茂的牛山也会变成荒山、秃山一样。如果人不能坚持给善心多点养护,最后也可能变没有良心的禽兽。
为什么有像禽兽一样的人?是因为他不不干人事儿。正像孟子说得那样,晚上睡觉时,还有点想做人事儿的意思,天一亮就把做人事的想法抛之脑后,像到东山上的人那样,操起斧头一通乱砍。久而久之,人们看他,便不像是人,更像是禽兽了。
人与人的根本差别在哪里?有的人日日养护自己追求善的本心,有的人日日荒废和破坏自己追求善的本心。久而久之圣贤和凡人和小人便逐渐拉开了差距。
“性善”是什么?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做进一步的说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如其乡”——抓紧它不断呵护它时就葆有它,手一松就失去它;出出进进无有定数时,久而久之便找不到它的踪迹。
孔子出了个谜,孟子给了谜底——善心
浩然之气靠养,“性善”的本心自然也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