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赴一场静待花开的旅行
曾几时,我们可还曾记得,小时候开始学走路,遇到很小的一水坑,亦或是疾步下坡路,害怕的不得了,觉得那是难以跨越的沟壑和一段不能自控、停不下来的路,挥舞着双臂向爸妈求助,这时爸妈都会说“孩子,别怕,慢一点,勇敢一点,你能行.....”而今,我已做了妈妈,从事教育24年了,深刻感悟到,人生如此,教育亦是如此,让我们慢一点,赴一场静待花开的旅行。
一、“慢一点”是一种修养,一种理解与期盼
作为教师“慢一点”,是对学生的爱,也是一种责任,教育之所以需要“慢一点”,是因为教育需要耐心和时间,是从不同的年龄、心智、认知等规律所决定的。就如同种庄稼,需要经历春种夏长,经历风雨养分才能有收成。我们中的庄稼不同,用的心思也不同,教育学生亦是如此,有的学生性格活泼,有的安静,有的敏感有的脆弱,有的个性张扬,有的倔强叛逆。庄稼的取种不同,亦如学生的家庭教育也不同,有的书香门第,有的经营小生意等,这些千差万别的特性和因素集合在一起,聚在了一个班级,进了同一所学校,面对同一个老师,怎可亦一样的姿态,种出同一品种的“庄稼”。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的干涉智慧毁了他”。所以,在这场长久的“旅行”中,我们耐心等待,用爱心浇灌,潜心培育,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信心,一起共赴一场静待花开的旅行。
这场静待花开的旅行,这种缓慢的成长也许读懂了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就能从思想上达到共鸣。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慢”学生,静下心来分析,帮他找出错误原因,查资料,树信心,对症下药,不厌其烦的面对问题,接收问题,解决问题帮他们滤清思路,多给点时间,我们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二、“慢一点”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不同的“门”有不同的钥匙,有的甚至是密码锁,是很复杂的密码锁。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里是一个广阔有迷人的世界”。说实话,这个过程有时很难,难道甚至无门可入,无“钥”可开,特别是面对“顽劣分子”,他们的花样千奇百怪,无奇不用。
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叫小宝(化名)的男孩,这是一个令所有任课老师头疼的学生,人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不受管教,课上“为所欲为”,课下和同学“打成一片”, 把同学打伤更是家常便饭,几乎所有的同学们对他也是避而远之,担心自己不小心就会惹怒他,而他一旦咆哮起来则“天下无敌”。他有几次“打架壮举”在全校是出了名的,最著名的一次是和他的任课老师大打出手,因为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他竟然去挑衅比他身型大好多的年轻代课老师,打架时那种拼命的状态让人看着都不寒而栗,由此成了学校的“名人”。
开学之初,他把老鼠、蚯蚓、蚂蚱、锐利的刀具等,变着花样带到学校里来,他总是以折磨这些小生命为乐,用这些稀奇古怪的离奇事件引起同学的围观和参与,把女同学吓哭是常有的事,之前带过他的老师们对他无不是倾尽脑力寻找教育他的方法,但总是无济于事。家长一次次的被老师叫到学校里,也是束手无策,恨不得时时刻刻的在学校里陪读,而他依然是得空就有新故事发生。
当我接过这个班级面对他时,曾经自信的认为以自己的经验会把孩子改变过来,可是尝试过无数的方法后,依然是一次次的失败。我懊恼过,曾经想过对他的放弃,但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不能放弃,因为我是老师,我热爱教育这个事业,我必须战胜困难!
我开始反思自己,通过反复的思考,发现自己有一个非常大的疏忽就是我对他的家庭不够真正的了解,所得到关于孩子家庭的信息全部来自于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而这些信息是不够客观的,依据这些信息教育孩子必然无法对症下药。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的家庭,了解孩子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历程。我开始和他的父母交流,和他的妈妈变成了朋友,到爷爷奶奶家里去沟通,多角度的了解这个家庭。慢慢的我充分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查阅了关于儿童成长时期相关的一些心理书籍,我得出了结论:这是一个严重缺爱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当孩子出现错误时非打即骂,而孩子却从来得不到鼓励和表扬。种小宝曾告诉我说,爸爸爱喝酒,而且是常喝常醉,喝醉了对他“往死里打”。本该在父母的的关爱和呵护下长大的他,却感受不到被爱,没有存在感,得不到认可,以至于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而他这是在用极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了解到真实情况的我,心突然的柔软起来,心疼起来,我想到了和他同龄的我自己的女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心里有个声音对自己说,“我要给他爱,我要改变他,我要让身边的同学接纳他,我有这个能力”。从此,我的眼里再也没有的厌恶和嫌弃。课堂上,我有意把一些简单的题让他来回答,当他答对时,我让全班同学向他鼓掌祝贺,掌声中我分明从他迟疑的表情中看到了喜悦。随后我又连续几次提问了他,都答得很好,那一节课他表现的出奇的好。快下课时,我把他叫到讲台前,在同学们面前大大的表扬了他,并对全班同学说,“我要把种种小宝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疼,来爱,我要交给他一个重要的任务,每天的语文课由他帮我提包拿教具”,这样的待遇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其荣耀的事,我看到了同学的惊讶,也看到了他脸上扬起的微笑。也是从那天起,我每天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这段路上身边多了一个他,有时,一下课他就早早来办公室等我,我会和他聊天,有时会给他带点零食,有时我会在别的老师面前对他大夸特夸,他总是美滋滋的听着,乖乖的站在我的身旁,嫣然一个保护我的“小男神”。
三、“慢一点”是一种结伴旅行
面对小宝的个例,我也开始和他的家长不断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为了孩子改变自己,同时要求家长放低放慢对孩子的要求,不再强逼着他完成各项任务。和家长约法三章:爸爸必须改变酗酒的恶习,在日常行为上多关爱孩子,每天必须抽出时间和孩子聊天,听听孩子的心声。我和家长还特别约定,只要孩子的在家里点滴改变就及时反馈给我,有了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孩子开始慢慢的转变了。
班会时我发动全班同学说说他的优点,同学们也开始认真的关注他了,总结了他许多优点:他很有力量,写字漂亮,掰手腕全班无人能及,别人提不动的水桶,他提起来就走,倒垃圾,他像一阵风。同学们的夸奖让他他逐渐的建立了自信。而我对他做的一些善举总会毫不吝啬的褒奖他,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给他一个清脆的吻。慢慢地他的笑声越来越多,同学们向我打他的小报告也越来越少,经常看见同学们围着他,听他讲笑话,他讲的微妙生动,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虽然有时也会和同学之间有小摩擦,但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无法收场的局面,他开始知道认识自己的错误了。能从他的嘴里听到“对不起”三个字,这就是质的转变。他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在家也知道主动帮父母做事了,爸爸因为教育孩子改变了自己恶习,妈妈看着他的转变、一家人和睦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找到症状对症下药,和家长一起,发挥合作育人的合力,慢一点,耐心一点,共同赴这场静待花开的旅行。
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没有从出生就是坏孩子,也没无缘无故变“坏”的学生,更没有人愿意一直被冷落,被讨厌,我们眼中的“坏孩子”也渴望被接纳,被理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冻需要过程和时间,那就走进他们心灵,打开心门,耐心等待就好了。
大教育家培根也认为“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我觉得也不就是“慢一点”吗,慢一点也需要修行,需要修炼,那就多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寻找一种智慧的途径,不要错过生命的鸟语花香和满天星斗。
我,我们,一起“慢一点”,赴一场静待花开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