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我经常想起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我觉得他写的就是小时候我的村子。
因为地域原因,我们只能在夏末和秋天才能见到新鲜的水果,开始出现在村子里的水果就是杏或者是桃子。有外地人用骡子车拉着一个圆角的长方形的用柳条编织的物件,立着放在木制的车上,车不多和车大小,只留下赶车人做的地方。在这个器皿的四周放上柔软的干草,防止柳条和水果接触,然后在里面放上杏子或者是桃子。一般一车拉的都是一种水果,我想这可能是自己家产的,吃不了浪费,不如拉出来售卖。
那个卖水果的外地人操着一口外乡人的口音,吆喝着“卖杏了——又大又甜”,只要喊上那么几嗓子,后面就会有孩子跟上,越走孩子越多。孩子是不撒谎的,想吃就是想吃,他们小跑着跟着那车,谁也不甘落后,仿佛落后了就是吃不到了一样,孩子们会越跟越近,趁赶车人不注意用手指在柳条中间勾出一条缝隙来,眯着眼睛看,那黄澄澄的杏子啊,咋就那么诱人呢,一准像这个赶车人说的就是特别甜,比糖都甜。
有钱人家或者是极惯孩子的人家,车走到自家大门口的时候他们就会拎一个小筐儿出去询问价钱,这个小筐是用褪去皮的柳条编织的,放在家里用来盛放比较稀缺金贵的物品的,是放不了多少东西的,一般会买个二三斤,哎呦,那可就了不得了,大人觉不出什么,那家的孩子那个骄傲劲就别提了,跟在大人的身后,拽着他的衣角,周围的人会自动闪开一条路,因为人家要买东西,你不买就得靠后,买完后一转身涌上来的那些人还要自动闪开,因为人家是买主,你又没买。这家的孩子下巴翘的高高的,满足、骄傲所有的快感都洋溢在了脸上,用那小脏手扒着大人手里的筐,生怕里面的东西会被别人抢去。这时,也会有孩子大声叫嚷着“我也要让我妈给我买”,撒腿就向家的方向跑,就这样谁也不甘人后,都要让自家妈买水果。不久或者很久有大人挎着筐出来的,也有打孩子的声音和哭喊的声音从不同的栅栏院里传出来,热闹了整个村子炎热的中午。
有时候一个村子会有一个车队卖水果,他们拉着不同的水果,有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就住好几天,这是孩子们最希望的事情了,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我妈明天也许就会给我买了吧?”
我喜欢这首词,因为他说的就是我童年的那些个夏天,那些个无风的午后,村南村北行走着那些个牛衣古柳卖杏子的人。
我看见卖杏子的人走一圈,那些孩子就跟一圈,后来看着看着孩子就不见了,走出了一群少年,他们不再稀罕那筐杏子,再后来又走出一群中年领着一群手拿杏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