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感觉时间溜得好快啊,今天已到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了。每年的11月是由深秋向初冬过度的时节,外面的花草树木开始逐步凋谢,秋天斑斓的色彩也逐渐越来越凋敝,凛冽的寒风侵袭我们的频率越来越高,当然气温也变得越来越低。这个月的上中旬天气很好,基本上每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秋风和煦;下旬以后,刚开始几天阴雾密布,好像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一样有气无力,最近几天气温直线下降,今天的最低气温比前天低了13度,就像垂直下落的直升机让人产生压迫的感觉。
这个月除了天气的急剧变化外,对我们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是疫情蔓延带来的静默管理和城区封控。上半月,我所居住的城市虽然每天也有新增病例,但基本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并且每天增加的人数都保持在30个左右。11月15日开始新增病例突然急剧上升,15日、16日两天连续每天新增确诊病例100人左右。为了防止社会面大范围扩散,为了及时杜绝疫情像蝗虫一样肆意传播,政府发布公告从17日开始所有城区实施静默管理,我们也开始居家办公。半个月过去了,直至今天我们还是只能待在家里,每天期盼疫情赶紧好转,街道赶紧恢复往日的热闹,我们也赶紧出去享受一下冬日的阳光。
时间流逝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不会因为人类的喜怒哀乐而改变自己的速率,无论我们外出奔波还是居家工作,时间都会以特定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时间也是一种很神秘的载体,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在时间荒漠里诞生,在时间荒漠里成长,最后又在时间荒漠里消亡。
近半个月居家的日子里,我除了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外,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和我自己的文学阅读上。本月17日静默管理后,所有的中小学生也都离校回家,并开始在家上网课。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孩子们陆陆续续也在家里上过三四次网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心里准备和积累了一定的网课学习经验。但居家线上网课和课堂现场教学还是有很大差别,虽然代课老师、教学内容、作业练习都和学校一样,但孩子的自律程度、听课效果、学习效率肯定都不如学校理想,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在家里永远无法营造像教室那样庄重严肃的学习环境和学校氛围。我记得一位西方哲人曾经说过,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一定要改变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大到生老病死,小到事业成败,我们渺小的生命都很难去主宰,因此只能去勇敢面对、慢慢适应、默默忍受。这段时间,我每天给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今年孩子已上初中一年级,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我多次告诉孩子,初中三年就像万里长征一样,每一步都很重要,初一学习像农民春天播种一样,是基础工作,初二学习像农民夏天施肥除草一样,是提升工程,到了初三则像农民秋天丰收一样,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著名作家冯唐说过,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提高阅历、增长见识,可以帮我们解除人生的寂寞和抵抗岁月的流逝。十一月份,我先后阅读了麦家的《人生海海》、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千年悖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以及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重读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和《愿生命从容》,细读了三章《资治通鉴》。另外还利用琐碎时间收听了冯唐讲的 《道德经》《论语》《传习录》《沉思录》《红楼梦》《金瓶梅》《浮生六记》等哲学文学经典。
今天小区还处于封控状态,我们虽然不能自由出入小区,但可以在小区内正常散步或者活动。今天晚饭过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下楼去户外散步了,除了锻炼身体外,更主要的是想在寂静的夜晚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空旷。晚上我查看了天气预报,户外温度是零下10度,夜晚最低温度是零下16度,因此我下楼之前刻意穿了一件厚棉衣。但当我走到户外,走在小区花园便道上时,凛冽的寒风向我直扑而来,仍然感到身体被风吹得瑟瑟发抖。我走在花园的阁庭处停了下来,习惯性地仰望天空,遥远的夜空犹如披着幽蓝色的外套,在星星的闪烁下映衬的忽明忽暗,西边像弯弓似的月亮高高地镶嵌在蓝色天空上,似乎是苍茫浩瀚夜空最美的点缀。星光下,几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孤苦伶仃,往日的繁盛只剩下了沧桑的枝丫,似乎都在准备迎接这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其实植物和人一样,都不喜欢严寒,都不愿意消沉,但既然冬天来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默默承受。我很清楚,植物的根已经深深扎入土壤之中,表面的凋零枯萎下,新的嫩叶一定会在深沉的土地中悄悄生发,并在明年春天钻出地面,呼吸空气,拥抱阳光,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