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也称为剃头、推头、净面、烫发、卷发、美发、艺术造型、造型设计等等。这是任何人一生伴随的修身之道,就像穿衣吃饭不能取消或替代。
如今,街面生意再萧条,理发店都是必不可少,你看,如今电商对实体店冲击如此猛烈,唯独吃饭、美容按摩、理发三样生意,电商冲击有限。
特别是,理发这一行,必须是一对一的作业服务,不是快递小哥能替代的。
看古代小说书里,描写到市井生活、商行买卖店铺、街头巷尾场景,经常读到理发店的招牌,在门口两侧,这样分列书写对联“进屋来乌云秀士,出门去白面书生”。
可见,理发生意由来已久,理发是生活中的常态需求。这副对联也可作为谜面,谜底就是理发。人人都不可缺少,可见理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我对理发的感受与经历,从记事起就有了,记得俺小时候,农村小男孩理发多数是两种造型,一个是剃头剃“秃瓢”,就是剃成光头,倒也干净,洗洗涮涮简单也卫生。
还有一种就是剃“瓦盖头”,脑袋前半部留下一片乌云,其余部位剃干净。最早时剃光光头,父亲或伯父给我剃头,我也是很不情愿,都是再三软硬兼施情况下,才能让剃,因为剃头多少还是有些疼。
后来,知道“秃瓢”光头形象有些感觉不太体面,再剃头就让剃成“瓦盖头”了。
上中学开始,不再剃头了,改成理发,也叫推头。推头在农村也是个手艺活儿,主要是找村里街坊邻居年龄比我大几岁的哥哥给推头。
他是近房的堂兄,在牲口场子当饲养员,业余时间多,他置办了一把理发推子和一把长条梳子,他的理发手艺,也是在我们村里这十几个男孩子身上磨练出来的,最终手艺还是不错,能理出“平头”、“侧分”、‘’中分”、“背头”、“板寸”。俨然成为业余理发师了。
当初,开始让他理发,他是练手艺,从“狗啃”样、到推成“秃瓢”,屡败屡战,我是尝遍了,特别是有时推子夹头发,更是疼的难受。
后来上高中,我更多是到附近镇子上的理发馆理发,知道了正规理发店的规矩和服务流程。总之是比堂兄的业余理发师要职业化。所以找堂兄理发的次数渐渐少了。
至今,我是坚持每月一次理发,成为习惯了。
历经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港台明星的发型对青年人的影响,留过长发盖耳、卷发、染发等怪异发型,后对染发很不适应,最后回归成规规矩矩的原装的“侧分”发型至今。
这些年竟然,除去到外地工作,二十多年,坚持在小区附近居民楼底层的小理发店理发。
这位开理发店的,是一位北漂来京带个小孩儿的女士,老板兼理发员,手艺不错,附近小区许多居民和她都熟悉了。
所以,她的生意一直稳定,新老顾客积累越来越多,后些年又多了一个她的亲戚来帮手。
理发顾客多的时候,需要等候,和理发师山南海北聊天,对房价、对国际形势、对综艺节目、对某某明星、对孩子教育等等聊的话题繁多。
如今回头想想,现在看到,她的孩子已经在北京建筑大学毕业分到建工集团上班工作了,每个人的人生二十多载过去了。
后来,因为北京居民楼一层治理禁止拆墙打洞经商,到前年2019年底,她的理发店也关张了。从此再无她的消息,也许是回老家了吧。
2020年1月,疫情爆发,宅家成为常态了,理发也成为难题。好在夫人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为我私人理发师。
她从网上买了一套电动理发工具,拿我慢慢练手,小心谨慎。到如今也是一年有余了。
夫人手艺不能说多棒,但是发型也是能登大雅之堂了。
今天,刚刚给我理完发,洗完澡,照照镜子,发型是标准的“侧分”,感觉真的不错。
理发的故事很平淡,但是理发经历,代表着人生的成长,代表着时代的变迁,也有早些年的堂兄练手、也有各种发型的变换与流行潮流的风行与湮灭,也有北漂小理发店的开店与关张,也有她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理发的故事,也是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