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故,我没回家过年,同时第一次独自在外地过了元宵节,犹记得当时跟家人视频聊天,我妈问放了几天假,我回说元宵节哪有假。我妈很惊讶:元宵节啊,正月十五这样的日子都不放假吗?
是啊,翻看2025年国务院放假安排,元旦一天,春节八天,清明三天,劳动节五天,端午节三天,国庆和中秋撞在一块总共放假八天,调休暂且不说,这里边根本没有元宵节的事。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譬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寒衣节等等,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作为七大传统节日,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终于有了自己的“面子”。
现代人总结的七大传统节日里,七夕以爱情为主题,是青年男女最欢迎的节日,重阳又称老年节,这俩节日的受众都不算是全民性的广泛,而另外五个则是全民参与,其中除了祭拜先人的清明以缅怀故人为主旨,其余四个都涉及到吃,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有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中国人但凡涉及到吃,那必然是极其重视。
元宵节是三元中的上元节,相较于中元节和下元节,人们一向格外重视前者,它在除夕春节之后紧挨着,在外出打工和996尚未侵袭来的早些年,这时节正是人们阖家出动走亲访友的时候,归来十五望月,点一盏花灯,吃几个元宵,一家人凑在一起说说笑笑,猜猜灯谜,间歇又可缅怀故人,这是传统节日赋予人们的意义所在 。
我只是不明白,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何连一天假期都没有,仅仅是考虑到刚过完春节长假,不好让打工人歇得太频繁吗?
同样以元字开头,元旦也不过在除夕之前个把月,它凭啥有一天假期,何况中间还隔着腊八跟小年,我必然要为元宵节鸣不平。
元旦也并不是个新词,《晋书》中就有了这个词汇。元旦古时又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春,日期则是正月初一,当然在古时朝代更迭,人们对时间月份的计算也不尽相同,秦朝曾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元旦,汉朝之后才以春季首月为正月,正月初一算作元旦。
我们今天赋予跨年意义的元旦,是到了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民国政府决定弃用旧历,改用公历,于是把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叫作春节。
元旦的“元”字,是初始的意思,一元复始,说的就是新一年又开始了,元宵又叫元夕,这样一看,如果在古人心中所谓一年的开始并不是某一个时刻,而是一个时间段,又将这个时间段看成是“一天”,那么会不会元旦就是这个“一天”的早晨,元夕是这个“一天”的傍晚,只有过了元夕,这个一元复始的“元”才算是结束,算是完满,如此想的话,元宵节的重要性并不比元旦弱。
以传统的农耕文明看,元宵节之前,农人们基本保持春节前后的休闲状态,而元宵一过,首先是气候的变化骤然且明显,农人们也开始为紧张忙碌的春耕做准备,开启一年的劳作生活。
元宵一节,既有如元旦一年初始的意义,又有如中秋般的月圆良景,如此节日怎会不重要呢?
元宵的传统习俗,自然也不仅限于吃元宵或是吃汤圆,古人的元宵节,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挂着花灯,人们将灯谜写在灯笼上,赏花灯猜灯谜,是古时乏味生活里难得的消遣和娱乐,此外还有各种民俗如打铁花、舞狮子、走百病,可以说元宵节是古代人的一场全民狂欢,这样的热闹场面 从一些古诗词中可见一斑,比如: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又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在宋朝,元宵才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重要最盛大的节庆,春节只能靠边站,宋人的元宵夜生活,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也堪称首屈一指,据说宋朝日过元宵节要放七天假(慕了,也木了),“灯期白日有余,街头巷尾千灯争艳”,所以古人又将元宵节唤作灯节,却不像今天,成千上万的打工人只能下班后匆匆忙忙吃几个汤圆,久坐成病的柔弱肠胃还不一定能消化,至于那些城市里红红绿绿的花灯,又哪里还有心思去赏呢?
人们已经如此辛苦了,在提倡传统文化的今天,在各种洋节被人们接受且跟风狂欢的今天,难道两千余年传承下来的元宵佳节都不值得今人放一天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