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听爸爸说,阿拉上海在地图上只有芝麻般大小,不仔细看的话根本就找不到它。那为什么还称它是“大上海”呢?是不是它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总有来自外地的朋友问我,外滩好看吗?东方明珠好玩吗?小笼包子哪里最正宗?本帮菜的馆子那几家有名?我总是调侃道,你都比我知道的多,还问我?
我没有夸张,作为上海人,我亲眼目睹了它的飞速发展。我妈总结过,一个礼拜开出一条新马路,一个月开张一家大超市,一年挖出一条新的地铁线,建筑一幢高过一幢(最高的那幢永远在建)。所以“哪家最强”没有标准答案。
不知是上海人紧跟着发展的脚步,还是发展配合着人们的步伐。总之,直线上涨的房价,令人瞠目的物价,已经让上海人没时间去区分付出的是汗水还是泪水,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拼”。
上班的高峰时段,人们没有“灯,等灯等灯”的打趣心态,双眼紧紧盯着红绿灯,只要绿灯一跳出来,就立马飞奔到对面马路(所以练就了刘翔的速度?);挤地铁这活儿要么拼体力,要么拼早起,两样都不想沾边?想走地面公交?自驾?那么请交出您的耐心,静静等候交警来帮您疏通道路(等待期间自驾者千万不要按喇叭,否则交警对您一个敬礼,您的回礼是真金白银)。
到了周末,怎可负了浦江两岸的霓虹闪烁!有观赏外滩夜景的,有去酒吧把酒言欢的,有独自去小众书店翻看杂志的,有去九曲桥希望走掉烦恼的,还有一咬牙买件奢侈品犒劳自己的。生活不易,各自珍惜着当下的美好。
要了解上海人千姿百态的生活日常,还可以去石库门看看。走进弄堂,稍一抬头,就能看到各家晾出来的衣服,由内及外,毫不避嫌;遇见熟人就开始“嘎讪胡”(即:聊天),忘了手里还拎着刚从菜市场上讨价还价买来的菜;做饭时,谁家正巧缺了些调料,邻居会直接送上门。拥挤的环境容易滋生矛盾,但他们吵完架第二天便握手言和。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是真实的,无须遮遮掩掩。
不得不说的还有上海人吃的文化。就说早餐吧,豆浆搭配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甜浆配大饼油条,咸浆配糍饭团。如果家里的小囡喝厌了豆浆,就改豆腐花,那也是美味至极的!万一起床晚了,就下一碗阳春面,名字听着诗意,其实就是在清汤面里撒一些切碎了的葱末,但是最后一定要淋上几滴小磨香油才算是成品。早餐过后,继续出去讨生活。
有人说,上海人精明,我说那是精打细算。改革开放前,几代人挤在一间“鸽子笼”里生活是常态,他们要想尽办法让几十元的工资支付得起水电煤,一个月能让家里人吃上一顿荤菜,偶尔还是要出去看一场话剧的,毕竟骨子里有着一丝小资情调。上海人会安排生活,他们的“算计”是为了尽量让家人和自己只活得轻松点。现在房子大了,花销更厉害了,人们照旧能让有限的收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在我眼里,上海没有皇族血统,顶多算是个新贵。它时而优雅,时而矫情。我没有触及到它经历过的沉重,却幸运地感受到了它的辉煌。它不带任何情绪地聆听着关于它的各种声音,它有着包容和淡然的魄力。它之所以“大”,不是仅仅是因为名气,更是因为它那博大的胸怀。
家乡的一切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它用钢筋水泥堆成的美丽,适应了它的拥挤、喧闹和雾霾,最爱看的风景是孩子们蹦蹦跳跳唱着儿歌,一副丝毫不理会红尘的作派。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家乡,那就是动人。
本人所有简书文章均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侵权,必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