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控制不了别人怎么说,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怎么想。
我对“反馈”的理解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
阶段1:反馈是【批评】
“她又要开始说我了”
“不想听,不想听,不想听!”
这是最初,我对反馈的理解和听到反馈的感受。
听到反馈就觉得是“批评”,然后下意识的抗拒不想听。
那时候的自己会被对方的说话方式影响到,从而产生情绪,并没有意识到:
1)表扬也是反馈的一种
2)批评里也有有价值的信息
阶段2:反馈是【评价】
“他怎么看我、怎么看我做的这个事儿?”
“他怎么还没有说,好还是不好,给个信啊?”
这是这一阶段我的典型心理。很希望通过外界评价知道我做的怎么样,甚至,把外界的评价当成对自己产出的唯一评判标准。
那时的自己会很在意外界的评价,正反馈就很开心,负反馈就会沮丧,对方说的自己不认可的,甚至还会生气,并没有意识到:
1)每个人收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没有人能比你更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
2)反馈 = 反馈方式 + 反馈内容,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效的反馈方式”是什么样的。
3)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糟糕的反馈方式”的威力,更多时候只是上嘴皮碰下嘴皮,没想过后果
阶段3:反馈是【信息】
“先不要管他的语气语调说话方式,核心关注他想表达的信息”
“他给我提供了他的看法,我看看怎么吸收能对自己价值最大化“
这是现在我对待“反馈”的看法:把反馈看作信息。
把反馈里的“反馈方式”和“反馈内容”区分开来,优先关注“反馈内容”,而不是下意识的被对方的“反馈方式”影响。
现在我收到反馈,会经历这么几个过程:
第1步. 识别“反馈内容”,找到信息点
收到反馈后,优先去关注信息点,而不是对方的表达方式让你产生的情绪点。情绪先抛开,不要被情绪影响到接收信息。具体来说,就是去找到对方反馈里的 2 个要点:
1)对方在说什么事儿
2)对方的看法是什么
第2步. 对齐信息点,就事论事
基于【1】中梳理出的:事件 + 看法,说给对方听,向对方确认
这个方式有 2 个好处:
1)把自己和对方的注意力都拉到事情上来,让大家能就事论事
2)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他说的话被我听到了,我也在很认真的对待他说的话
第3步. 收集信息,以便清晰判断
有事件 + 看法,并不足以帮助我们去判断究竟哪些行为 / 做法让对方产生了这些判断。所以,在大家都开始冷静的就事论事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
“你这个看法是怎么来的呀?”
“好奇我的哪些行为 / 语言 / 做法让你有了这个判断,我看看我好怎么修正”
抱着谦虚的态度获取信息,不管对方是否误判,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
第4步. 自我辨析,修正行为
收集到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自己来校验,看看是否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了。当你已经能够识别出是否有问题,以及具体的问题点时,离解决问题也就不远啦。这样,我们就把一次容易被“情绪”影响的不开心,变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啦~
最后我想说:
反馈每天都在我们身上高频发生着,与其让自己被反馈影响,不如把反馈收为己有,让它成为自我进化征途中的有效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