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滋养,受益终生。阅读,没有时间的限制,伴随终生。
今天听了吴琳老师的一堂讲座《小学生整本书阅读》。
吴琳老师说:阅读,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行为,也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会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一些策略(预测 提问 推论 联结 比较 转化 图像化 统整 监控),与文本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现如今,学生阅读的困境是——只认字,读不出句子的意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得好好培养一下孩子们的阅读素养。

吴老师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
一.做好每学期的阅读规划。
比如说我们三年级的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需要阅读的书有《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建议每周读完一本书。根据书本里的阅读指导,可以适当的完成一些类似于智慧卡 问题卡 预测卡 学习启示卡 思维导图 为寓言配图等等。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自己的思考。
二.在阅读学习中的教学策略
阅读学习中的指导原则是
传授策略
自主阅读
加强交流
培养兴趣
比如说在阅读前孩子们看到题目时可以让孩子们提问,那么有了问题之后是立马到书上去找答案呢?还是自己在脑海里想呢?(预测)看看目录自己猜测这本书会讲些什么内容?联结一下自己之前看过类似人物的书籍等等。
在阅读中,可以设计很多练习,比如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可以引导孩子们绘制鲁滨逊的生活轨迹图,绘制荒岛示意图,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等等。让阅读更具吸引力,让阅读不在是应付考试 完成任务一样,枯燥无味。☞如果有个老师这么带着我阅读,我也是想一直泡在书里,不愿意出来的哇呀!

三.上好整本书阅读分享课
上好整本书阅读分享课,要做的是
整体感知
形成解释
评价人物
形成转化
吴老师以《丑小鸭》为例,先让孩子们说一说丑小鸭都到过哪些地方,把这些地点一一板出来,然后根据事件发展把这些地点串联起来。再去想想每个地点还有些什么“人物”出现了,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对于故事中的某某某是怎么评价的。我觉得,这里除了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还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故事情节(线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物。丑小鸭的形象是——勇敢 善良 坚持梦想 宁愿高贵地死,不愿屈辱一生。从而形成转化每个人都是一只天鹅蛋,在广阔的世界里,一定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天鹅湖。
最后不要忘记让孩子们谈谈整堂课的收获。

四.我的感想
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吴老师没有讲什么阅读有多重要的大道理,没有引用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作为支撑,完全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可以摸得着的策略。全都是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可操作,可实践,关键是看你听完之后,是不是有所行动。
联想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书读的一般般多,至少还是一直在读一些书咯。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培养孩子阅读这一块,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马马虎虎,给自己打个70分吧!
我带了六年的1204班,每个学期都会购买几批书,充实我们的书柜。内容涵盖面比较广,历史类的,传记类,地理类,童话类,小说类,都有。每天都会让孩子们在学校阅读,早上来学校早自习之前有人在看书,课间休息有人看书,自习课有人三五成群地在看书,整体阅读的氛围营造的比较好。
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家长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神话故事。开设了阅读导读课《青铜葵花》,开展了课本剧,班级共读书目,阅读训练营小打卡,我给孩子们读故事。《一百条裙子》《五毛钱的愿望》……
我带了一年的1302和半年1708,推荐阅读书目,制定阅读打卡计划,绘制阅读图,和孩子们一起看书,课前我给孩子们读故事……
在阅读的这条路上,我还是有意识地在做。这点上,我还是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总是会帮阅读大打广告,卖力地吆喝着。在家校沟通群里吆喝着一定要阅读,让阅读丰盈孩子的内心;家长会上推销,要让孩子的心里长满庄稼而不是杂草;私聊家长对话叫卖,阅读不知道被我感动了没有。
不过,自己也是清楚做得还是不够系统,自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应该还可以细化,具体针对某一个环节,把它追踪下去,坚持做下去。没有把做过的事情梳理一下,形成转化,实则可惜(毕竟应该不止上面做过的这些,还有的被我删除了记忆条)。哈哈啊哈哈,指不定大把大把财富就是这么一次又一次的遗弃了。
接下来我的1708的阅读继续坚持起来,每日阅读(课前我给孩子们阅读)每月一书(孩子们每个月至少看完一本书)每月一汇(看完一本书之后,成果汇报展)。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吧!值到有人在看到我们时,不仅为我们留下的串串足迹蓄力更为我们的身影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