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猪场跟着一起解散,随之而来各个家庭饲养一两头,形成一种不养猪没油吃的攀比心理,几乎家家养。山里人养猪完全靠青饲料加米糠,天天煮猪潲喂两餐,养到过年杀;肉味只有过年吃杀猪饭才能有餐饱肉吃,那餐肉才叫做吃肉,一年盼到头就那么一餐,吃起来怎么吃怎么香。
装猪的篾笼子有三种,第一种是卖猪崽挑的笼,圆框六角底,高七八十公分,直径一米呈灯笼形,整体织成菱形空格,空格能伸进一只大人的手,顶部缴边留个篮球口,篾丝编成比篮球还大的圆圈盖,三个长椭圆形扣入盖中心;笼下半身加镶了层波浪形篾条,使笼子下面加牢,菱形空间缩小,笼子底部枪三根小竹子对准六个角,两丈棕索呈卐字形交差作挑担绳。能装三四头二十斤以上的猪崽,挑到专门卖猪崽的市场,任入选购。
第二种是买猪崽的笼,编块前三十公分后六十公分宽的竹板,长约两尺,经篾片八根,纬篾线靠宽面编三组四公分宽固定整个竹板,竹板卷成圈,靠窄面篾线箍成四五公分的圈,猪崽笼即成。装猪崽时头朝小头,棕绳绕侧面,尾上套四孔穿绳拉紧,猪崽几乎没空间可动作,头尾用绳索连接挎上肩或挑两头猪回家。简易买猪人直接使用背篓,盖块深色的布罩着,背篓作为盛猪崽只能算业余,没有篾猪笼专业,篓作不的笼。
第三种是卖肉猪的笼,编织成底部七八十公分的直径,高一米七八,顶部留圆口十几公分放猪嘴,左右斜编形成菱形孔,中心加篾箍,猪套进去套六孔穿绳扯紧,肉猪四脚呈跪状,动弹不得,双竹杆抬,称轿笼,让二师兄享受下坐轿的福。绳索直接梱绑成单架,把二师兄五花大绑在轿;更简单的用索子梱了前后脚,直接穿根竹杆抬;大猪笼抬猪一般卖给食品站,直接穿竹杆抬猪的人离食品站不远,真正远的人抬猪卖还要请一人换肩作预备役。
猪过去称豕,豚为崽猪,彘为养大后的肉猪,养到几月就有种叫法;东江湖山里人只按大小,牯牸,长大后都称肉猪或特意留猪哥猪妹。
猪崽少时到家里去订,多时去赶集,卖猪崽天未亮喂饱猪崽,挑到集市专门卖猪崽档空旷处,价格从开市到收市不变,干脆的人二话不说,看准过秤买了就走;老诚的人看猪相,牙口齐会吃,冲嘴翘打潲,乳头多富主人,前夹宽长个子,脊背阔长膘,棕毛短水色亮,屁股大肉厚,前脚直有力,后脚弯能蹲,尾巴长可驱蚊,说得头头是道,看得十分满意才下手;还有种很卒古(方言:较真)的人,算计着卖主的猪几时拉尿屙屎,能减点点重量都好,直到口水恋干,墟场打烊才慢慢下手,若市场猪崽多更不得了,平常一分钱砸成八瓣花,此时讲起价来没个边,那怕少一毫也要占个口角上峰,直到卖猪人认输才心甘。
现如今猪木笼,铁笼过磅装车运输,几头大猪关一个大铁笼,批量角度来讲确实方便了许多,但你学会了开车,总不能忘记走路吧。
编织猪崽笼很多篾匠看了不会挑下半身的第二道篾,工艺复杂,没有这道篾显得空荡不美观。买小猪的笼消逝了,卖大猪的笼再也没见过,唯一卖猪崽的篾笼子还在极少数家庭中存在,可是织这种猪笼的匠人却少之又少了,走的终归要走,传承的却没人学,剩下后来再没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