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观看了由《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点球成金》,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棒球的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体育竞技关乎成功的热血,还有着一份源于成长的共鸣。《点球成金》是与以往体育片大有不同的励志电影,其讲述视角绕开了传统励志作品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满足观众胃口不符合实际的胜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克制的沉稳内敛。选用一个棒球队管理高层的视角展开,将电影焦点从运动员转向幕后人,对比赛本身的表现不多——从片名“Moneyball”就能看出,这部电影是“钱”字开题,甚至影片最后的高潮都没有发生在球场而是总经理办公室。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在讲述一个管理高层的成长,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挑战传统球队经营模式,以小博大,力抗其它大球队创造奇迹的故事。这也是我喜欢看由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原因,其真实的魅力与引发的思考让人看完往往回味无穷。
《点球成金》的主线——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比利在面临球队核心主力被挖走,无论在人员和物质配备以及资金实力上都仅仅处于“下三流”之列的情形之下。通过另辟蹊径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认可经济高才毕业生彼得的数字理论,并在彼得的帮助之下,召集了一些表面看上去都身怀缺点,但骨子里却拥有在棒球运动某方面的超强能力的队员。以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一片质疑与批评声中取得骄人的比赛结果。用最低的成本创造了最多的价值,并且团队不可复制。
《点石成金》的副线——一个球队管理高层的成长史,围绕他的工作与生活,以及他遇到的人事物,对于他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条主线里面涉及的很多片段给了我做产品的一些思考,接下来的第一部分,我会从产品的角度谈谈《点球成金》里能带来的产品启发。第二部分我会从生活的角度谈谈我的启发与思考。第三部分摘录了一些引人思考的语录。
第一部分:对做产品的启发与思考
从我还对产品没有太多认知的角度总结了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的一些硬实力与软实力。《点球成金》从比利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他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个人特征能对我做产品有一些启发的地方。每条我从(现象、问题、解决方式、启发、方法)五个方面描述。
1、对行业的认知程度
现象:主角比利在做球队经理人前的身份是职业棒球手,并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棒球手。因此对于选择棒球手的思考上比其他人看的更多更远。从职业选手到职业经理人,整个球圈的利弊场与规则,比利十分了解。
问题:战队中三大主力被对手挖走,上头给不了更多的资金资助,三大席位缺乏,球探给出的球员名单无法满足比利的预期,球队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解决方式:坚定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说服老板增加资金,一方面与各大经理人周旋买自己需要的球手。
启发:影片中比利与球探是两个明显的对比,比利有自己对于行业的判断,需要的是能带来成功的选手,而球探更多的考虑完成老板的任务以及所选球员是否能满足观众胃口。这里我所能想到的是如果经理人是一个对行业一知半解的人,就会迷失自己的判断,而按着球探的方向走。在我做产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对我的判断提出质疑时,一方面我由于我对行业认知太浅,很多因素考虑不到,无法说服他人;另一方面自己作为一个新人当面对他人提出的疑问时,我无法判断他的疑问是否真实存在。唯一解决的途径就是快速融入环境,把自己当成一个用户和产品创造人去把行业摸透。比利长达几十年才改变了规则,把一个行业摸透,绝非一夕一朝,深入其中探索摸寻才行。
2、需求分析能力
现象:在与球探关于替补球员的讨论会上,球探们的选择依据来源于个人以往的经验,从球技、资金到个人私生活。球探们的宗旨在于如何利用现有资金买到适合的球员完成老板的任务同时球员能带来一定的粉丝效应。而比利的选择依据来源于是否球员能够带来赢球的可能性。
问题:现有的资金无法满足比利的要求,而球探的选择无法带来赢得希望。似乎把比利逼人了一个绝境。
解决办法:没有妥协于现实,坚定自己对于球队的需求判断。在一次次与经理人打交道的途中结识了彼得并发现其价值。
启发:球探与经理人的需求角度与最终目标有所不同,这里很难去判断谁的需求分析的正确。在公司产品需求阶段我猜想应该也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职位不同,会一定程度上优先考虑满足职位需求。那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是应该坚守自己的情怀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还是满足于老板与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却达不到自己预期的产品?这里应该先找到两者不能齐全的原因,然后再现有的处境之下探索是否有解决办法。比利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所有问题都是钱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产品人,我觉得应该要坚持自己的情怀,莫失莫忘,坚定自己的需求分析。如何能做到让他人接受,只能今后我自己多去摸索了。
3、创新思维
现象:当已知传统的利用资金去选人的瓶颈突破不了的时候,比利采用了彼得的数据分析方法去选人,用最低的成本选出那些能带来最高价值的球员。而在当时那个棒球圈的环境之下,绝大多数人质疑并且不认可这种方式,继续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固地自封。
启发:我并没有觉得电影把比利神化的多么高大,在我看来那就是当时的唯一解决办法。并且看上去还不赖,在前后都有可能是“死”的情况下,不如放手一搏可能还有重生的希望。电影更多的应该是在讲一个时代的到来,一个圈子的变革。价值意义肯定不局限于个人。这是一场技术的革新,一个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更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意义。在产品过程中,我觉得分为两种,一种是破空而出创新产品,一种是整合式创新产品。前者是伴随着技术的诞生,后者伴随着对已有资源的重组。两种产品意义都是为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而作为产品创造来说,需要有发现新技术、资源联系的嗅觉。而不是在固定的安慰模式之下,削弱对产品的创新意识。
4、运营能力——利用数据分析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现象:传统运营模式——依赖于人工的判断,球员指标都是不可量化的,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依赖于主观判断,没有规则。而在经济学上,更多的都是数字游戏,实物都可以通过某种联系,建立规则进行量化。在此之前已有一部分人在尝试用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去研究传统的不可量化的范围。
解决方式:将球员的各项指标建立数据模型,给人物贴上标签。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指标选择,从大量以往不可定量中快速找出自己的最优解。对企业与比利来说,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化的考量。
启发:走上社会之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个人决策如此对于工作更是如此,只有数据才是真实客观能说明问题。而现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往我们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其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而数据维度的应用更是给一大波企业带来了数字福利。不过纯粹的信仰大数据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从片中来看,首先彼得的数据模型在彼得之前也只经过了一次验证,他模型的联系维度是否真实符合棒球场还是有待考量的,哪怕最终效果不错。但是数据模型也还是要经过一次次验证才是科学的。我之前接触用户画像时就被老大点醒过,分析方式是否符合我们公司,需要你自己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验证。因此无论任何事,都应该自己验证过才有话语权。另一点,我们无法完全否认经验的判断导向是否正确,因为有些人为层面的东西,我始终认为是不可量化的。
5、个人驱动力与目标导向
现象:从影片可以发现,推动剧情进行的就是比利的一丝执念,既然球队竞技,我的目标就是赢得冠军。不管打破多少次连胜纪录,都没有一丝沾沾自喜,没有拿到那个全世界瞩目的冠军之前,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你也不是真正的厉害。比利为此目标一次次驱动自己行动,不到最后一刻从未想过放弃。我想这也是为何比利会选择放手一搏的原因。
启发:当我有些时候面临难题时,总会有一丝放弃徘徊在心头。有句老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也许这个难关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过去了,可是不坚定的目标导向时常会让自己错过一些机会。对于工作来说,我也时常跟自己说一句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想”,这是一个过程,我也意识到不自律还是会带来很多事情没有结果,那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目标导向。凡事少做无用功,驱动自己去完成,就有很大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6、沟通与管理团队的能力
现象一:片中有一个细节描述了比利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转变。一开始的时候比利对彼得说:“不要对球员有感情”,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少看到比利与球员有什么互动,上场前的鼓励什么更是没有,最近的一次互动,还是当他发现球员输了球,竟然还在室内狂欢的时候的怒不可止。开始转变是当他通过数据分析招到球员的时候,教练不按他的阵对出战导致一次次失败的时候,他开始亲自辅导球员,这个过程中,他采取了一些管理手段,培养领队,建立与球员之间的信任感,团队的气氛开始变得非常和谐。
问题:这里应该是比利身份的一种转变,从单纯的经理人变成教练,其首先职责范围就有所不同。其次后面在影片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因此引发的比利的为难。刚开始买卖球员对于经理人来说就是一通电话的事情,后面当他为了招到更好的球员而要卖掉一个队员的时候,他与队员交流过程中开始表现的为难。
现象二:比利在与其他经理人沟通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有自己多套备选方案。而在与自己的工作伙伴沟通时,在球探面前因为是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更多的是想得到执行的结果,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会不引用。而对于与自己同级的教练时,由于职责不同,当教练与自己无法达成沟通时,他开始选择了妥协,后面采取了另辟蹊径的方式卖掉教练预备球员。
问题:不经商量的模式也是比利放手一搏的表现。
启发:通过这两点现象,我无法从大的格局上判断管理层面这种模式是否正确可取。不过就我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沟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情。沟通前应该明确自己的需求,想要通过沟通达到什么结果。以及对沟通不成功的预判与准备的解决办法。绝不是想到一个点一股脑的去与人沟通,一方面这样的沟通效率低,另一方面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不专业不靠谱的判断。而对于管理,我觉得距离是一个关键因素,管理者最重要的应该是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让大家觉得自己能有所发挥,有所成长。更重要的就是带来成就感,与适当的提醒。影片中,当队伍一直获胜有了胜利的膨胀感,开始陷入这场游戏,不关心输赢的时候,比利站出来大声的提醒,未取得那个最高的成就之前,你还是什么都不是。
7、抗压能力——面对挑战与风险时的决策
现象:打破传统模式,代表着挑战一大群人的权威。面临失业与舆论,更多的是自己的坚持,比利承受着许多压力。
解决办法:一方面通过运动舒缓高压,一方面是自己对“不达目标不放弃“的信念坚持到最后。
启发:抗压能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常说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其实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猝不及防的波折所打败。我觉得抗压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当一个人经历或者看过别人经过过什么大风大浪后,就会觉得自己现在所遭受其实不算什么。如果我是比利,我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会不会妥协?
8、如果能做到100分,就绝不做80分。
现象:比利让彼得做三分球员评估报告,彼得实际做了51份,却也不知道自己为啥撒谎做了47份
启发:如果一件事情自己能做到100分,哪怕老板提出的工作只需要80分,都应该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成功。给上级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我觉得一方面领导可能只觉得你只能做出80分,一方面他还没想到另外20分的重要性。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尽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得漂亮应该成为自己的一种职业素养。这个过程我还需要多虚心学习,努力做到。
第二部分:对生活的启发与思考
1、做决策的思考——主角的职业选择
现象:比利在面对成为职业选手拿高薪和全额奖学金上斯坦福的两个选择之时,他选择了前者。后面影片有解释到比利是因为钱,所以导致后来他不再想成为一个被金钱奴隶的人。还有一个细节当时球探告诉比利,认为他是一个全能型天才选手,然而后面其实每个球探在招球员的时候都会这样引导。
启发:电影里面有好几次涉及到决策的决断,可以看出比利还是有点属于冲动型人格,不好进行好坏定义。在我看来任何决策应该是经过自己通过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才能进行决断的。但是也常看到关于产品需求阶段的讨论,市场是激烈变化的,当发现商机时,极有可能因为产品发布时间上的区别,导致被人抢占商机。如何定决策,我想了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需求;2、分析几种方式的优劣;3、几种方式会产生的风险;
2、赌徒般的求生法则
启发:当我们生活的一帆风顺的时候,很难去选择风险系数比较高的成功方式。通过身边人与所看到的,赌徒般的求生法则,更多存在于那些被生活逼到绝境的人,或者对成功极度渴望的人身上。我觉得在个人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应该要有赌徒般求生法则的心态。并不是倡导去追寻赌博般的历程,而是用这种把自己逼到绝境的心态,也许潜力就被激发了。事事留有余地,会让自己做事情不干净利落,并且沉浸于一种伪装的安稳之中。
3、关于伙伴关于情怀
启发:关于伙伴,看完电影我很大的一点感触就是比利的成功离不开彼得的帮助,强大的管理理念需要工具支持,空有一身管理才华,没有才能之士为己所用,极可能纸上谈兵,竹篮打水一场空。另一点比利挖掘了彼得的可能性并给了彼得发挥的舞台。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一旦确认关系就代表着信任,人终究是一情感动物,信任与鼓励带来的价值我认为是数据不可量化的。关于情怀,像比利一样,他没有像其他职员一样仅仅追求职位上的任务完成度,在他心中是有一份对于胜利的情怀的。对于做产品,自己会保持一颗求上的心,要有所情怀,我想每个产品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份想做出一个成功产品的渴望吧。因为相信,所以看得见。
4、失败与成功
启发:影片中导演解读了一种关于失败与成功的定义。有时候看起来的失败,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只是自己并未看见。比利职业生涯一直在追求夺冠的目标,在他看来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一切都是失败。这种强大的执念,导致他的生活其实也是挺失败的,离婚状态,一年见不到几次女儿。正如女儿在各种唱到的那样,她深知比利的坎无人能劝他改变目标。因此希望他“enjoy the show”。如果失败了,请不要绝望;如果成功了,请不要骄傲。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吧。
第三部分:印象语录
1、 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点,被告知不能再玩孩子的游戏了。只是不知道是甚么时候,有些人是18岁,有些人是40岁,但迟早会被告知的。
2、 一旦他自信了,才能有所成就。 an>
3、斯科特:我们要向世人证明一个球队的胜利,不是单纯靠一个人,而是整个球队。
4、Just enjoy the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