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的影响,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是“奸雄”。这当然要拜罗贯中先生所赐。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人呢?近代的郭沫若先生早已为他翻过案,曹操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观。但我们还是来把正史《三国志.裴松之注.武帝纪》(以下简称《志.注》)和小说《演义》做个对比吧。
我们从曹操的历史功绩,军事才能,文化修养,用人制度,生活作风,性格特点,武功造诣,业余爱好等方面来作个全面比较。
从历史功绩来看,《志.注》说曹操"统御海内、芟夷群丑”,意思是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地区,结束了北方地区军阀长期混战的局面,安定了人们的生活,为中国的后来统一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样的历史功绩不是常人所能为之。
当然在这方面《演义》中也有完整的叙述,如曹操灭吕布、破袁绍、征马超、平辽东等等。
从军事才能来看,《志.注》说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曹操行军打仗大都能依孙武、吴起的兵法,所以他能克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还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既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也能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军事家。
《演义》的曹操亦是如此,除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外,曹操统军三十年,几乎每战亲征,也几乎每战必胜。这就胜于后世的曾国藩了,同为军事统帅,曾国藩只能统将,不能统兵,曾国藩几乎每次亲自率军作战必败,指挥部下的将军作战则多胜。
从文化修养来看,《志.注》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所作的“四言诗”是我国'四言古诗'的高峰已为后世公认,其诸多名篇传诵至今日。
《演义》在这方面也有描述,书中引用了几首曹操诗词。如'赤壁之战'前的《对酒当歌》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若刘备、孙权辈,万万无此才情。
从用人制度来看,曹操摒弃了“用人唯亲”的陋规,采取“用人唯贤”的政策。《志.注》说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于禁、乐进都是从战士提拔起来的将军;而张辽、徐晃则是从战俘里走出来的名将,等等。
《演义》对这方面也是执肯定态度,所以曹操周围的人材得以蚁聚,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从生活作风来看,《志.注》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暖,无有缘饰"。大意是说,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华丽的东西,他的妻妾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没有锦绣,侍从的鞋子也是同一种颜色,蚊帐屏风坏了也不换新的,而是修补好再用,取暖用的被褥没有花纹和其他边饰。
同样在《演义》的第78回,也描述了曹操平日是节俭的。曹操临终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得钱自给.'"死后侍妾要靠卖丝履为生,可见她们平时是没有什么积蓄的,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时的要求也是一贯严格的。
从性格特点来看,整部《演义》都从曹操的多疑、奸诈的性格特点着墨,但这些似乎都不是空穴来风,《志.注》亦说曹操"酷虐变诈"。《演义》描写曹操狡诈的故事,如少时在叔父前装作中风;坐骑踏麦苗后割发代刑;睡梦中斩杀侍妾;杀以小斛发粮的管粮官等,都是有史实记载的。唯一杜撰的可能就是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小时好友许攸投降后,曹操对军粮库存的回答。这些,我们以后再讲。
从武艺造诣来看,《志.注》说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意思是说,曹操膂力超凡脱俗,能举手射飞鸟,亲擒猛兽,曾在南皮这个地方一日射杀六十三只野鸡和其他野兽。
但《演义》完全隐去了曹操的武艺超群,只把他描绘成一个军事统帅,其实他还是位可以和任何武将媲美的猛将,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吧。
从业余爱好来看,曹操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曹操是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后汉当世,安平的崔瑗,弘农的张芝、张昶兄弟都是草书圣手,曹操的草书只比他们稍逊一点;王九真、郭凯是当世的围棋圣手,曹操也能与他们一决高下;桓谭、蔡邕很懂音乐,曹操也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曹操尤其喜爱音乐,《志.注》说他"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同时,曹操还经常和谯郡的华佗、甘陵的甘始、庐江的左慈探讨医药和方术。
综上,历史上的曹操我们完全可以用"全才"来形容。但小说《演义》没有把他描写成"全才",而是突出了他“奸诈”的性格特点;平叙了他的历史功绩和军事才能及用人制度;略略点明了他的文采风流和生活简朴;隐去了他的武艺超群和精深的业余爱好。这样的写作安排不仅没有把他写成一位"全才"式人物,反而成了一个"千古奸臣".致使他受了上千年的冤枉。
当然我们无意责怪<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因为小说不仅要求情节曲折,更要求人物性格鲜明,不能千篇一律,小说中有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有了勇猛的代表---张飞;有了忠厚的长者--鲁肃;有了反复的人物--吕布;有了忠义的典范--关羽;当然要有个奸诈的形象了,为什么偏偏就是他曹操呢,因为正史也说过他"酷虐变诈",况且在小说成书前,民间已有表现三国事件的戏剧,那时的观众已经是闻刘玄德败则忧,闻曹操胜则怒的景况,所以这个霉头只能落在他头上了.
不仅是小说,就前面说的戏剧,民间就一直有褒刘贬曹的倾向,为什么要贬曹?就因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了汉!在中国人的心里孔孟之道是根本,而根本的根本是什么?是"三纲五常"!而"三纲"之中"君为臣纲"是首位,篡位是中国人心中第一背伦之事,虽然曹操没有篡位,但他儿子篡位了,儿子的老子自然也不是好东西.因而人们贬曹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尽管刘备偏安一隅,小本经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正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