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微雨便冷的昆明,周末去赴一场红茶之约,想想就暖。
这种周末沙龙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听见专业的声音外更在能品鉴到某品牌的高端产品,五款高端的喝下来,款款生动不重复,他们提出的琥珀金汤暖而不燥的茶汤品质从头到尾一直有体验。该品牌集团外务部的经理坐在我的对面,主讲人说起品牌的历史提到每个成功的集团都会有的那位灵魂人物——他们田总,经理说了一句:田总人好话少,他研究和生产红茶20多年。我想接一句,田总应该是属于那种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品牌的人物,是推动历史的那位吧。
所以当喝到五款顶级红茶后,我感叹的不是茶有多贵多好,我感叹这些产品背后的核心制茶师,从涉及茶叶全产业链的经验出发,我向茶叶专家李杨老师抛了一个问题:好的制茶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质,才能达到优秀品控?
李老师在回答:什么是制茶师的高级素质,最核心的一点便是茶叶审评能力。他说:“审评法判断的是一款茶叶的工艺问题,喝出来问题进而用通过改善制作工艺来调整和推进产品质量。而后可能才是技术上的能力。”我对李杨老师的说法深信不疑,好的制茶师傅一定不只是机器开得溜、身手力气大和能把茶样做漂亮,一款好茶的核心是品鉴起来的审美程度,那么一位好的制茶师核心技能一定是针对这个点的做功。
我自己在茶厂待着接触一批一批运过来的鲜叶,看过最好的制茶师如何心手熟稔的烹制一锅锅鲜叶。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那烹小鲜呢?不也需要大智慧。那片叶子哪里来的,我们需要它的哪个风味,干湿程度如何,结合当天的气温湿度该用多少的力气去促成这片叶子的升华等等这些,无不需那位核心制茶师的深厚功力去权衡。这制茶如在人与自然之间使巧劲儿,一款好茶最后该不多不少的将自然野性和人味气质完美演绎。
陆羽茶经里说茶有九难,第一难便是“制作难”,我们不否认市场上的各方好茶,能打上极品标签的也怕是少,一般好的事物上升到一定程度便是再难突破,有突破好的一般准则到达极限的态度是我心目中的大师的素质,当然这种突破出现一次的也难称真大师,这和佛家的修行得道是一样的,非要达至恒定的状态才是开悟了的。
能在喝茶里得到些许好的人们,我期待你们有机缘去追根溯源的看见制作这片茶叶的人,你也许会发现制茶师对这个世界有多少深情便有多少功力在茶里表现出来了。
再回归那五款品质极佳的红茶,背后的那位匠人老总虽未谋面,甚而被人说起的都很少,可我品着茶,听着他们的故事,我笃定他也是我心中真正的制茶大师。
后记.庆幸我们有潜心制茶的伙伴一路前行,不说他们是不是大师,品质和品质的保持以及身体力行的态度,还有未来融入科技的大胆设想。这些不是说出来的大忽悠,看在眼里的真实激励着我!
全省范围内降温了,祝福茶山探访项目顺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