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过,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世界上在孔学的儒家中有“小人儒”和“君子儒”,那小人儒他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学呢,小人儒学的是小六艺他们为了利己而学,本来孔子初心是要立己达人,但是小人儒,他们更多的是利己,学了那些书,脑子里有了那些知识,虽然他们也博学多才但是只想拼命的为自己谋求利益,并没有胸怀天下的广阔胸筋。
而相反的,这个君子儒学的就是大六艺,而这个大六艺所学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的是让他们能够立即达人,修齐治平,君子儒包含了小人儒,他们首先是要做到立己,只有自己知道了那些知识,再用出来才能够达人。
那我们今天是为什么而学呢?我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没有任何方向感的,这就是所谓的惑,而我们为了不惑并不是通过学这些知识考高分这些所学习的,因为这些都只是小人儒,也许刚开始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这个,但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就要学会达人,到了社会上,只有真正能够做到立己达人,才能称为君子。
做了这些,我们需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就是让我们把那些许多的知识经常用出来,知道的道理也能够行出来。那有朋自远方来,又为何会乐呢?来的这个朋友肯定是与志同道合的,你们两个在一起会碰出智慧的火花,这是德性层面的。等距离作者君子这个方面还差一步,就像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晚上的时候自己反省一下今天所做的事情,到了第二天就要超越自己,在今天这个做的不完美的基础上,继续实践出来。如果你每天都能回去反省,第二天超越昨天的自己,这就是逻辑型道德层面的了,因为即使有的人可以做到每天晚上反思,但是再改过来也是很难的。
子曰:赐也,汝以欲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道一以贯之。自贡认为孔子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多学而识,知识非常的渊博,可以用出来,而且还有识。但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孔子回答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一以贯之,我们每天在学校的学知识长大,会继续读书上班,这都是在实习,我们每个人身上最基础的那层道,我们身上的道用出来必须考虑情感与逻辑两个层面,不能觉得只学就行了,学完以后也不管了,或者是定好计划之后也不实践,这都有违身上的道。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最终目标都需要向孔子所说的君子儒所看齐,如果能够做的小人儒做的很好,那也是不错的,但是这个社会中肯定有一些人小人儒也不算很好的人,所以既然你有能力做到君子儒,你可以去把旁边的人树立起来,这样你既立已又达人,就做到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