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林玉堂之《秋天的况味》
1——神仙炖(略)。
2——火锅。
现在在很多地区都很流行,特别是北方的涮羊肉,实际这都是火锅。
火锅本身就透露着文化气息: 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料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锅能最为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含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料,烫而食之,正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东北,南到广州,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人不爱吃火锅。
3——暖锅
在我的家乡旬邑,寒冷的冬天或过新年,一些殷实的人家,或邀三五个朋友,或亲戚家族聚会宴饮,必然少不了热腾腾的暖锅。
暖锅,其实就是“火锅”,和现在的火锅不同罢了。最早暖锅是陶罐,后来有了铜制的暖锅。一个圆形的空心锅,中间的空心恰巧放置一个铜制的火炉,火炉里面由木炭生热,有一种古朴的自然情态。
说起暖锅,最早由春秋末期政治家、经济学家范蠡发明的。从战国开始,这种美食先在宫廷流行,到了宋朝,这种美食流落乡下人家。
暖锅,最初叫“古董羹”,因食材投入到滚烫的汤汁中发出“咕咚”声而得名,是我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在我的家乡,那时的火锅,都是一些普通而又平凡的食材,诸如红白萝卜片、白菜、洋芋片、芹菜、黄花、豆腐、粉条、大肉。其汤汁主要以花椒、辣椒、桂皮、生姜为主。因为肉多是熟肉片,不像现在的人,食材丰富,麻辣、海鲜各样汤汁有别。
暖锅是提前装好的,客人一到,生炉火,放置在一个大方盘里面,并连方盘一同放在热腾腾的火炕上,暖锅、水酒,边吃边谝,其乐融融。主人从不坐在炕上,而是半坐在炕沿,不断招呼着大家。
如今,在乡下再也看不到这样古朴而简约的暖锅了。暖锅可以说进入到寻常百姓之家,而且花样繁多,一台电磁炉、一口锅,随吃随用,食材方便而多样,三鲜、清真、麻辣一应俱全。
由此说来,古人和今人在美食的享受上其实没什么区别。冬有暖意,心有热情。生活才会有滋有味,人生才会酣畅淋漓。(吴恒)
陈水河整理于2021.11.14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