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生活与教育》第三章89—92页,教育要有试验的精神。
朱永新解读: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民有的教育应该是属于每个人的教育。各得其所,就是教学过程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成长,都能够享受教学的过程。在工业化时代,陶行知先生就能够有信息化时代的思维,就能够充分考虑个性化的教育,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想到今天上公开课的感悟。
心理课的确很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学生今天又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和学生都有收获。
今天探讨的主题是感悟生命的美好,我请学生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回忆过去的美好。一个女生说家里曾经养的小兔子很可爱,每天喂食、一起玩耍,感觉很美好,但是后来小兔子不在了,她很伤心。我接着问小兔子怎么了,女孩带着哭腔说小兔子死了,就开始抽泣了。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眼前瞬间闪过爸爸的面容,想到了去世的父亲。如果是咨询室我会是另一种处理方法,可现在是课堂,我得照顾全体学生。在女孩哭泣时我就握住她的手,给她拥抱希望她能平复心情,同时我说:“感谢你刚才的真实表达,让我们体会到你对小兔子的留恋,老师希望你的小兔子也能感受到你对它的思念,请你坐下慢慢平复情绪,如果还有想说的话下课后找老师。”紧接着我提到了上学期上的珍爱生命一课,所有的生命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要更加珍爱生命。
考虑到后面还有内容,我没有过多再延展,就又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经历的美好的事情。现在想想当时应该结合这个契机告诉学生,因为要珍爱生命,才更要学会发现生命的美好,让我们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样就更贴合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也是贴着学生走。
如果场景是咨询室里,我也可以用具体化技术让学生具体说到事件当时的时间,地点,哪些事物,有哪些细节让你难忘,帮助学生在回忆美好的同时接受当下的情绪,更好的接纳自己。其实经历死亡并不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有些事情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分离和悲伤的情绪体验,会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日子,离去的人或物,也会存在孩子心底,记得他们的美好,应该允许他们思念离开的人或物。
心理课堂重生成,轻预设。本着这个理念,今天我对自己的临场表现还是挺满意的。就是感觉很奇怪,年龄越大越心软了吗,还是我还没有从父亲去世的事件中走出来,还是有未完成的情结……这件事情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内心,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只有老师真实的表达,用心的倾听,学生才会给我们真实的反馈,真情流露。所以说我也要感谢学生回馈与我的感受,没有学生的真实表达就没有我对父亲这部分情结的觉察,自我觉知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