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说服别人按你想要的方式做事,只要你给钱,你就能在需要时让别人按你的意思来办事。
这个经济学的理论似乎非常正确,因此也常被用到教育子女的身上。
为人父母者经常认为物质的奖励最有效,能够促使孩子们按父母的想法来做事,比如,孩子每得一次“A”,就奖励他们一些零花钱。
要证明一个理论是否可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异常现象。这种激励论的问题在于,它们解释不了非常明显的异常现象。例如,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在为非营利性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他们有些在你想象不到的艰苦条件下工作,如灾后重建地区、饥荒国家、遭受洪涝灾害的国家……他们如果在私营企业工作,原本可以得到更多,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报酬非常少甚至没有报酬的工作。还有,人们很少会听说哪个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者抱怨员工没有工作动力。
如果钱不是他们行动的动力,那么他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动因论学派指出:要得到想得到的需要付给人报酬,但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人们做某件事真正的动因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样,不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动因都将持续。
这个理论包括两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坏的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
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这里就需要引入动力因素了,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
工作上的动力因素会让你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就如马斯克一样,就凭着心中的热情,一步步将梦想付诸实际,如今他又开始了火箭梦,不断地实验,你会从发射火箭的视频镜头里看到他那充满炙热的目光。那一刻,你总会被深深地感染,感叹梦想的重要性。
赫茨伯格的动因论指出,如果动力因素起作用了,你将会爱上自己的工作,即使赚不到大把的钱,你也会变得积极起来。我想马斯克就是这样的人。
我总是试图找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动因因素。姐姐经常会说XX同学又买了玩具、XX同学的妈妈真好,考试一考好就有奖励。我常跟她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考不好我没有惩罚,那么考好了也就没有奖励了。
今天放学回来,又跟我说,她同桌又买了3D打印笔,还是用自己的手机买的。
我当下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于是有了约法三章。
我跟两个小家伙说,以后要买玩具可以,前提是要坚持一样好习惯至少一个月。今天给的任务是,以后作业写完必须要自己整理书桌,至少坚持一个月才买她心心年的3D打印笔玩具。
太容易得到的都不会珍惜,我希望她们能找到礼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