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电的夜晚,我们也没闲着。只要不下雨,村庄的各个角落都是小孩子的欢闹声。我们习惯玩的游戏是“不动”,相当于现在小孩子玩的“木头人”。
我们还玩捉迷藏的。三队的打麦场是我们的大本营。打麦场就在庄东头,离家最近。场里土地平整,场上堆满了不同人家的麦秸垛,一个连着一个,好藏也好找。有时候明明看见了,但走到就是抓不住,藏的人又转移到另外一麦秸垛后了。捉的满场院里跑来跑去,不停的诈人,“我看到你了,出来吧!别藏啦!”其实,一个也捉不到。但我们一晚上能玩好几轮。
打麦场虽大,但小孩子能有多大胆,我们约定俗成的只在场院中间玩。藏的人一般都是躲在相邻的麦秸垛后,不经诈,一诈就出来。
我们除了在场里玩捉迷藏,还在场里骑自行车。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就比赛骑自行车,围着麦秸垛转圈。麦秸垛比较稠密,不怕摔。很多人的自行车都是在场里自行学会的,不用大人在车座椅那里扶。只要在车后座那里横着绑一根结实的长棍,就摔不到人。有时看着要摔倒了,就冲着麦秸垛骑过去。即使人摔下来,也没有疼的感觉。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上夜课。夜课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没有电的夜晚怎么办?学校里用的是汽灯,罩上玻璃罩,挂在房梁上的那种。有时候汽灯也没有电,就每人带个小灯。有的人带蜡烛,有人带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印象中,老师好像晚上没有讲过课,有时老师也不在教室里。我们就自己写作业啊,说话啊,玩啊。一晚上,学没学习不记得了,就记得我袖口啊,胸前啊全是蜡烛油。不是头发被燎了焦了,就是鼻孔全是黑泥。
夜课结束的铃一打,整个校园就沸腾了。三四五年级,嗷嗷叫。东头的喊东头的,西头的喊西头的。夜黑,好一块回家。那个热闹啊!我不用和别人结伴,学校离我家近,出校门往北,我跑两步路就到家了。
那时候乡村的小学是五年制,没有小六。我们村上就有小学,上夜课也方便。等我弟弟上小学时,都去管区的联小上了,小学就没有夜课了。
现在除了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初中是没有晚自习的,更别说是小学了。取消晚自习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可当时我们小学的夜课,我没有觉出丝毫的负担。我觉得之所以让我们去上夜课,是为了安放我们那颗躁动的心。我们没有课外书,没有电,成天在村里疯跑,精力太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