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如果你决定不评职称,那么跟精神离职没有两样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旦你决定不再评职称,两面性就会感受得特别淋漓尽致。
一面叫解脱,我不再关注任何比赛的讯息,不再关注任何评优评奖的结果,也不再看任何人的脸色,听任何人的差遣。
另一面叫疏离,因为你和大部分人的目标不一致,你不用刻意地去融入去迎合,所以你多少显得——好听点叫特立独行,难听点叫离群索居。
我做了这个决定,就像大学毕业决定放弃留杭,放弃临床护理工作一样,特别坚定,特别符合我内心的需要。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粗略地梳理一下,我为什么选择精神离职。
首先说明精神离职指的是:仍然保留现有职业—一名职业院校的讲师,但在达到最低标准的条件下工作——比如考核C或D(很少有人D,除非发生教学事故或差错)就够了,不需要争取A和B。
事实上,当你不再听任领导的差遣时,你也很难A和B了。因为体制内的任何打分90%是评价你的依从性,10%是才是评价你做的事。
课题有感兴趣的,确实是我想解决的问题就去申报,不必在意经费多寡——事实上,我特别讨厌拿着经费卡去找人签字报销,我宁可不要那笔钱。
论文有兴趣的,就去写,但尽量不做买论文这样的事。但有时候为了达标不得不付费时,也实属无奈,这样的事,我希望越少越好,因为它跟我的人格尊严相关。
精神离职并不是随意地对待工作,而是不再根据外在的标准,物化地对待工作,换言之就是不再因为考核标准中,课堂教学质量,学习者体验等的权重小,我就必须随大流地对待。
精神离职的念头是从2017年从台湾研学半年回来开始萌生的。有时候事情就是很乌龙。我当时是因为积极表现,带学生比赛取得突破才获得去台湾研学的机会的。领导的本意是让你调整半年,回来再战。
但我在台湾彻底放空的日子里,每天看书写作,心里决定回去一定脱离见鬼的学生护理技能比赛——一种毫无创造力,靠不停重复才能取胜的零和游戏。
返回学校后,我放弃了参加全省的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为此受到领导的批评。不过我感谢那张通报批评,它使我彻底放下了纠结。我开始抛开了对外界目光和声音的在意。走出象牙塔,去寻找内心的渴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精神离职。
今年读到一本书叫《毫无意义的工作》,里面提到体制内的工作中充斥了大量毫无意义的工作。比如无休止不知所云的会议、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而进行造假的准备工作、发各种通知、收集各种资料、完成各种打卡……这一切,我们都知道毫无意义,但为了维持组织生活的运转,它们必须由你去完成,这一切让我特别痛苦,我经常觉得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写作该多好。
但我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放弃这份有60—70%毫无意义的工作和30—40%有意义的工作组成的工作。
所以我只能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无声地抗议那些毫无意义的工作,用精神离职地方式撇开一部分毫无意义的工作,虽然因为它们和荣誉,福利捆绑,所以我也因此变得更加平凡而贫穷。
不过我因此更专注在我的教学上,我的读写上,我也很开心,觉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