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开始阅读,8月11日读完,用时3天半。这是我读马伯庸的第四本书,首先读的《太白金星有点烦》,然后读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后来读了《食南之徒》,最后在老婆抢先阅读《长安的荔枝》之后,我也趁机把这本现成的纸质书阅读完成。
马伯庸对我来说算是老朋友了,四十多岁,面相和语言都挺幽默,果然相由心生。上次偶然看到他和《历史的温度》的作者张玮坐一起直播聊天,还是不忍感叹一句,神搭配。两位都是历史读物作家,一位侧重虚构,一位侧重写实,但两位作者的文笔都是轻松可读的,都收获了大量粉丝,深受当下读者喜爱。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和我读的马伯庸其他几本书的风格类似,从一个小切口进入,串联整个故事,管中窥豹,看世事变幻,给现实启发。马伯庸和张玮不愧志同道合,两人都希望传播历史的温度,呈现出的过去历史并非冷冰冰的,不论是太白金星还是刘翔,不论是李善德还是唐蒙,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会振臂大呼,会“豁出去”,这是人的复杂性,这更像真实的历史。
我现在的读书习惯是看完封面、目录、序言、后记就先结合阅读兴趣提出“读前问题”,就像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有目标的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就算是完成了目标。我读《长安的荔枝》提出的“读前问”是:
1.马伯庸本书创作时间和心路历程?文风如何?哪些可学?
2.故事情节已知,书中哪里细节精彩?在电子书里标注。
3.居安思危,上行下效。政治的上下协同细节如何?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心路历程如何?——可想马伯庸的思考。
4.李善德发现自己被坑,为时已晚,小吏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小人物的辛酸就是一瞬间就造成。
提出的四个问题随着阅读推进,答案都随即显现。一本书结束,结合马伯庸的其他书,我才得出一点他创作的风格和导向的答案来。读一本书,情节一搜便知,听书解书内容纷呈,但若要领悟真意,还得靠书中细节。读书如交友,要靠缘分,每个人的缘分不同,受到启发的细节所在自然不同,如我而言,我读以下细节有所触动:
第62页:
他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他这一生熟悉的只有数字,也只信任数字,当危机降临时,他唯一能依靠的,亦只有数字。从京城到岭南的漫长旅途中,李善德除了记录沿途里程,一直在思考一件事:“荔枝转运的极限在哪里?”
我的启发:
读书途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搜索解决,比读完统一解决的效果更好。
马伯庸笔下《食南之徒》只信食物,因为吃食不会骗人。李善德只信数字,数字不会骗人,都有道理,选择信任自己熟悉的。我研究语文多年以后,应该也可相信文字不会骗人。
李善德还擅于实地考察,问清荔枝种类和习性,采取四个方案先实验再看下一步措施。从假设到实验再总结改善的习惯需要学习。
第66页: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我的启发:
马伯庸也认为人生要有方向,但别轻言放弃。
第87页:
李善德还是不知道,这段子哪里好笑。不过他此时也没法思考,一仰头,倒在荔枝树下呼呼睡去了。
到了次日,李善德醒来之后,头疼不已,发现自己居然置身于广州城的馆驿里。一问才知道,是林邑奴连夜把他扛回来的。一起带回来的,还有一小筐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
李善德这才想起来,自己忙碌了这么久,居然还从来没吃过新鲜荔枝。阿僮家的荔枝个头大如鸡子,他按照她的指点,按住一处凹槽,轻轻剥开红鳞状的薄果皮,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果肉,颤巍巍的,直如软玉一般。他放入嘴中,合齿一咬,汁水四溅,一道甘甜醇香的快感霎时流遍百脉,不由得浑身酥麻,泛出一层鸡皮疙瘩。
那一瞬间,让他想起十八岁那年在华山的鬼见愁,当时一个少女脚扭伤了,哭泣不已,他自告奋勇把她背下山去。少女柔软的身躯紧紧贴在他脊背上,脚下是干仞的悬崖,掺杂着危险警示与水粉香气的味道,令他产生一种微妙的愉悦感。
我的思考:
从这里看马伯庸的语言风格。节奏,语气,手法。什么节奏才吸引人?什么描写才栩栩如生?要长短结合,要有细节和联想。写文是人写,是人看,要有人的思绪共情才行。
第130页:
韩洄恨铁不成钢:“你把新鲜荔枝运来京城,可知道除何履光之外,还会得罪多少人?那些衙署与何节帅一般心思,你做成了这件事,在圣人眼里,就是他们办事不得力。你那转运法是打他们的脸,人家又怎么会配合你做证呢?
李善德颓然坐在台阶上,他满脑子都是转运的事,哪里有余力去想这些道道。韩洄摇头道:“你若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五府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衣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良元兄啊,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于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我的启发:
虽说官场现实就是如此,微弱小人功劳不抢,难道大谈特谈公平?聪明人要学会借力,只有把自己和团队结合起来才有无穷力量。不能只想着自己成功。双赢思维是永恒的,别埋怨,多提升自己,多帮助别人。
第145页:
这一夜,李善德抱着银牌,一直没睡着。他终于体会到,权勢的力量竟是这等巨大。
我的思考:
没有权利,无人理会。碰到权利,人人迎合。朝夕之间,鱼跃龙门。多少人会逃避权利呢?
第195页:
“岭南朝集使弹劾你私授符牒,勾结好商;兰台那边弹劾你贪黩坐赃,暴虐奴仆;户部也收到地方投诉,说你强开冰库,巧取豪夺,就连我们比部司,都受命要去勾检你从上林署预支三十贯驿使钱的事。”
韩洄掰着手指头,一样样数过来。杜甫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心思单纯,可没想到那些人会巧立出这么多罪名来。
我的思考: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被迫做一件事。做了得罪人,不做就是死,怪谁?哪怕李善德精明一时,逃脱不管,总有冤大头要死于此事。封建制度,以一人喜乐,不计万人辛劳心血,终究是不能长久。
第203页:
高力士原姓冯,岭南人,心思活络,宦官当权。为何?圣人安稳惯了,图个乐子,有会说话的人在旁边,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思考:
下层官民性命不如草芥,说到底,至多是一具会思考的芦苇,能驱使办事罢了。
以上笔记也是后来形成的笔记习惯,读一本书,没有细节不敢言读过,语焉不详不敢言已读。一本书读后,也得写一篇读后感,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再思考,把零碎的笔记归拢提炼,举三反一,以期更大的启发。最后,书籍里的点点精华,慢慢而成人生养分,于内于外滋养,幸福自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