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007有一个口号,倡导工作第一,写作第二。
好读书的人不一定爱写作,好写作的人一定爱读书。那读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读书本质上是跨时空的社交。
有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社会,有社会就存在人与人的社交,人与人面对面的社交是最高效的。不过由于存在时间、空间、技术的条件限制约束,人与人的社交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于是书籍出现了。它可以低成本,最大限度的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人与人的社交。
那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读书可以把我们的社交圈扩展到所有的时空。
读书可以把别人的经历变成我们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读书可以和历史上的雄杰,智者秉烛夜谈。
读书可以低成本的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读书如见客,醒时通宵欢,醉后各分散。
焦虑
焦虑这个词,我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上学时我们焦虑成绩,毕业后焦虑工作。
从本质上讲,焦虑是我们从谋生变成求存,从单选题变成多选题,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生理需求到精神体验需求。
从经济上看,我们每个人都要占有资源,让自己获得能量,支持我们生存发展。
从政治上说,人与人、人与环境需要协作。
要支撑以上两大需求,需要文化、信息、知识多个方面进行。
借助知识这个工具,可以在和平年代帮助我们穿越阶层固化。而我们对知识的观念也从学有所成过渡到终生学习,从专业到跨界,学起来永远没完没了。
这真是学海无涯。
《财新》杂志的总编辑王烁提出一个对知识的态度,“我们要从农耕思维向游牧思维转化,哪里水草丰美,就学到哪里,一辈子也不能停”
好读书不求甚解,用20%的时间,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足矣。
在这个碎片化中生化的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呢?
学习
新时代如何学习呢?要从人格,概念,缝合,碎片,目标5个方面进行。
人格:首先要明白,阅读不等于学习。从效率角度来说,跟书本学习不如跟人学习。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而人是一个知识的载体。如果说印刷时代书本是最好的媒介。那么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必将有最终回归人,有人格魅力的知识才是最好最有效的知识。从007提倡线下聚会,也在践行着这一原则。
概念:所有的知识是通过一个个概念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概念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基本框架。才能让人更理性的理解这个世界。真正了解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真正的把握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本没有垃圾,只有错位的摆放。
缝合:读过以后,真正剩下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知识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都倡导弗曼学习法。把学过的知识通过记笔记,教别人方式,来和自己的知识缝合到一块儿,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如果只是一味的收藏,像小松鼠一样收集各种知识,最终只是个知识仓库的管理员。
碎片:我们都喜欢成体系系统化的知识,可是从真实场景来看。知识的生产是碎片化的,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结论。没有哪一种知识体系可以一蹴而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碎片化慢慢进化成系统的。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读书最后留存的也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几个难忘的场景,金句,结论。
知识从生产到传播到使用。就是一个从碎片化到碎片化的过程。体系化只是一个知识包装和运输的作用,知识是否呈体系化,对学习者和生产者来说都不重要。就像营销界有名的一句话:“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台打孔机,他只需要墙上的几个孔而已。”
目标:中国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这句话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关注立场,感受,意见。另一种是行万里路,关注目标,方法,行动。如果做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来说,第1种无可厚非。对于创业者或者普通人来说,第2种更实用一点。
漫画家亚当斯说过,人如果想出类拔萃,有两个方法。
一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极致。
二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练到世界的25%的水平。
亚当斯成名所依托的就是漫画和笑话两个技能。他所创作的《呆伯特漫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好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作为007的一员,我们待在家里,不是做宅男宅女。而是通过读书来进行一种高效跨时空的社交。人生焦虑,每个人都难免。但我们通过写作来审视自己的每一天。把焦虑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上我们选择人格化的知识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通过一个个概念,搭建我们的认知框架。通过写作练习,将各个碎片知识缝合在一起。逐步增加我们获取能量的能力。然后向我们的人生目标逐渐迈进。去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罗振宇的书《终身学习 怎样与世界同步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