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名称:《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书籍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拆解观点:"对于天才,有目的的训练还不够,需要用刻意练习找更杰出的导师指导自己,然后不断揣摩优秀的原因、不断改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阅读原文(R):
怎样找一位好导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有一番反复,但你可以采用几个方法来增大成果找到好导师的概率。首先,尽管好导师并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但他应当在行业或领域之中有所成就。
好导师还应当在他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教育中具有一些技能和经验。
衡量导师的声誉是,要牢记主观判断的不足。
特别重要的是查询意向中的导师在训练方面的情况。
丹尼斯后来的经验阐述了关于指导的最后一条经验:当你自己改变了时,可能需要更换导师。
复述原文(I):
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好导师很难,为了避免走弯路,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在选择导师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业内翘楚,因为他们业绩好、口碑好;同时,还要关注这位“导师”是不是具备辅导的能力,能不能帮我们建立适合的目标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尤其是他们是不是能够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这才是我们需要导师辅导的关键。
其实,导师的好坏本是个相对概念,因为他们可能只是在辅导技能上有所欠缺,只是对我们需要辅导的需求不太适合。
总结下,寻找导师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为了不断进步,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循环,就像当我们快速进步之后,就需要寻找新的导师来辅导我们一样。
描述相关经验(A1):
小英的师妹小丁加入招行后,成为了一名柜员美眉。工作初期领导安排了部门内业绩最好的同事,作为导师带她。有了师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小丁工作上手很快。但时间久了,问题还是出现了。
虽然每次布置工作,师父都会讲要怎么做,结束时也会告知没做好;但面对同类工作时,小丁的出错率和效率并没有太大改善。
一段时间后,小丁开始变得焦虑,因为师父很负责自己却没做好;同时,也能感觉到师父的无奈,明明“问题”都已经指出来了,为啥还是不改呢。
为此,小英试着帮她分析了一下其中原因:
首先,大家工作都很忙,师父并不能每次都把工作讲的很细,在结束后对于工作结果的反馈,仅限于对错的指点和改正建议;工作中,面对多项工作同时进来,小丁一下子容易失去方法,只能埋头按照行内流程一步步操作,结果重复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应用改善(A2):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英给她首选的建议,是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寻找新的导师,可是作为新人、以及考虑网点实际的情况,这个建议直接被她PASS(好尴尬);
为了解决问题,小英尝试结合书中的方法,准备了三个问题,让她回去和师父达成共识:
首先,任务布置初期,在讲清任务流程的同时,更需要讲清这其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哪些;
其次,如果是耗时比较久的任务,需要和师父确定过程中什么时候可以做阶段反馈,这样可以有问题可以及时更正;
最后,在结果反馈时,在分析错误点的同时,最好可以告诉她面对这样的任务,要怎么想;尤其是多任务同时进来时,要如何判断。
之后,小丁回去和师父进行了沟通,就目前来看,效果好像还可以,虽然师父被她“不厌其烦”的打扰,但现在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