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轩随笔】
文明传承[上]
孕育华夏民族文明的母亲河,除了黄河,还有长江流城。苍颉造字前,工匠技艺代表着人类进步的脚印……
(一)
文明,始于 人类用火。
古希腊的梦幻神话,普罗米修斯造人又盗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
华夏五千年的传说比较科学,古人“钻木取火”,用智慧得到光和热,以此御寒熟食。
因为火,文明从陶土文化走进冶炼的青铜文化。工匠的熟中生巧,产生刻划的启示,出现了“苍颉造字”的传说。
但是,中华民族还有一条从远古传承下来独特的“玉石文化”。古人从平凡的对大自然璀璨矿石欣赏、佩戴,到权贵的标配独享……
这几天,又在大量报道中国考古队发掘“三星堆”的史前文明。
四川三星堆,和浙江良渚的考古发现,都是起源于长江流域的5000年前的华夏古文明。虽然至今尚未在玉石或青铜器上发现可以牵强想象的的文字符号。毕竞,高超的治玉工艺,和成熟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不能把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史前人类当作野蛮未进化的人种。
关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表述,西方学者不信服。他们用两河文明的金字塔和泥板契形文字达五千年的文明,来质疑华夏文明文字断代,可追溯仅仅三千年。
我国也动用二百多位学者,花几年的时间,编撰华夏五千年的《年表》。
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有据可考也仅上推一千年。很多描述,比如黄帝、夏朝的断年解释还是自相矛盾的片段,经不起反诘。
为什么要纠结于中华文明的文字传承的逸失断续呢?本来远古文明的创造是从混沌的濛昧开始,是人类在生存的经验中累积,由简至繁渐进。
没有文字並不代表没有文明。良渚古文明的技术之先进,说明当时已进入城邦时代。原始的贵贱阶级已经分化,社会分工明显,甚至已经有士、农、工、商的趋型。
在部落酋长统领下的农耕社会里,只有从事专业的手工业者,才能达到专精工艺和精湛的技术,並具备工艺传承的社会条件。
良渚和三星堆先后发掘出那么多精美的大型青铜、玉石祭器,既有别于商、周王朝祭器的范式。玉文化又有别于域外文明,因为没有最简单文字刻划,更显得史前文明早于人类初始文字应用之前。
良渚玉石祭器的加工的精度和难度,基本要通过简单的机械,产生固定的往复、圆周运动来完成加工中的钻孔、切刻。那么纤细准确的刻划,就是现代掌握高科技技术的工匠都未必能轻易做到。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一件玉器的加工,需要专业的工匠数年甚至终其盛年的精力才能完成。这种专业的技艺需要数十代工匠的成熟、进步、精湛中传承。
发掘现埸的碳十四断年是五千年,那么这种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审美智慧,在那洪荒年代,又没有文字记录,采用口口相传,师徒传承,没有三、五千年的积淀。根本不能达到这种专精和先进。
一万年太久。
古人一步一个脚印,时间,这把钝器,把人类万年的痕迹消蚀殆尽。
人类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从呱呱落地,除了生存本能外,成长过程伴随着智慧和技能不断提高。
一个人,有机会得到教育修养,他就能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和尊贵的地位。但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百姓都是文盲,他们目不识丁,並不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只要能存活长大,那怕是乞讨,也能安身立命,也基本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这就是圣人孔子的“食,色,性也”的天然诠释。
占人类绝大部分低階的农工匠人、奴隶群体,他们一生没有著书立传,默默无闻。生于厮,长于厮,葬于厮,千百年后化为一抔黄土,再也找不到痕迹。但是,他们也是组成人类进化最重要部分,特别是他们为求生而掌握的工匠技艺,他们劳动的創造和结节计数方法,启发智者创造和应用初始文字,这就是中华象形文字。据研究,很大部分的简体字,就是工匠首先创意使用。
有些高超的手艺,那怕是皇家官办的造办处,其工艺也是一代代师徒传承。几百年后,工匠都死绝了,但是,精美的工艺品留传下来了。得益于文字的应用,想扬名立万的工匠或在自己完成的得意之作上偷偷留下记号,让后人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物,而使这份古物身价倍增。
既然五千年前良渚古文明尚没有文字的创造使用,远古留下的精湛的青铜、玉石祭器就找不到它们的主人或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但是其文明价值等同于有文字撰述的意义,而且,形成的时间跨度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