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of 陈海贤《自我成长心理学》 on 得到
防御型思维的第二种——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是指,我们看待外部世界,总拿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去衡量,它应该如何如何。当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举个例子,有的妈妈(有时我也是)会嫌弃儿子拖拉不懂事,比如早上会赖床,做作业有些拖拉等等。
妈妈可能会说:我觉得孩子就应该听话、懂事、乖巧的。当现实中的孩子不是这个样子时,妈妈就会很生气,总想把他矫正过来。
这个妈妈苦恼的背后,就是孩子应该怎么样的应该思维。
很常见吧?
我们想要孩子变乖,或者说,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出类拔萃,这些愿望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合理。
可是,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和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我们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听话,这是我们的愿望。可孩子就是有着在他的这个年龄常有的拖拉,这个是事实。
事实不会跟你讨价还价,你也战胜不了事实。即便你想改变事实,那也只能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
可是,应该思维的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好像是在和事实赌气,觉得事实就不应该这样。
当愿望超过事实的时候,应该思维的人,往往会想要改变事实,让事实符合自己的标准。
“必须”和应该思维经常是相伴相生的,而且“必须”是期望中的结果。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他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
这种情形很常见。还是孩子拖拉的事,有的妈妈认同了孩子这个年龄就是会拖拉,然后算了,时不时帮助一下孩子,只要不造成严重后果就行了。而有的妈妈,认为必须要改掉这个拖拉的坏毛病,而当孩子始终没有彻底改掉这个毛病的时候,陷入了一种很焦虑的状态中。
类似的事情还有:我应该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当自己不那么“优秀”的时候,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愿望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
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本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自主性。
(说到这里,感觉应该思维和字面上的僵化固化很接近。我们拿“应该”背后的信条限制住了自己,使得自己必须符合这些信条,从而失去了面对生活面对选择的灵活性。)
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心中的“应该”了吗?
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我们都见过很多人,立下宏志,然后他们确实也做到了。
当我们放下应该思维的时候,我们也要放弃掉自己的期望吗?我就不应该要起孩子别拖拉了吗?我就不应该要求自己优秀了吗?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想:
首先,当一个人“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说的不是一定能够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努力的决心。这个决心是关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关于外部世界如何如何。
他自己愿意投入多少,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但是他决定不了是否能够做成,(尽人力而听天命,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是否能做成,是我们自己决定不了的)。
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作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就越是会去找别的路。越是接受事实,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同样的,看清现实,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去奋斗,好过去追逐空中楼阁。)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睬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就想一个孩子放不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就是一个巨婴放不下对理想妈妈的执念,插播一句武志红),你的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如何”的图景,而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懑和沮丧。
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于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现在又变成了你对世界悲观的理由。
当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这才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