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比较头大的一天。
早上,一切照常,过早后回家。之后不久,昨天说给书我看的“十六”将书拿给了我,是“乌合之众”。之前在学校看过PDF版本的,但不太清晰,就没怎么细看了。
现在也没有什么时间能看,也只是看了下目录,往后看了不到5页。也只能记得一句印象深刻一点的话,“当个人融入集体之后,会获得许多buff,如无情绪化、降低智商等”。
整天人来人往的,没时间好好的看,只有找空看了。
慢慢的感觉能融入到这种“稻草人模式”了,心理上慢慢的就不会比较抗拒了,当接受了这种模式之后,会渐渐的在这种模式中游刃有余,随后在这个舒适区一直停留。
对,我今天要谈谈“舒适区”。
“舒适区”,具体上讲是心理上的舒适区。在心理的舒适区域中,我们会感到很放松,应付得来、事情都能够掌控,但一旦到达舒适区之外后,便会感觉别扭、不好把控,渐渐的产生压力或变得焦躁。
例如,我在学校的时候,很少会跟陌生人打交道,也不会卖东西给人家。而当我转换到另一个环境,需要变成一个卖家的时候,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我会脱离之前的舒适区,感到别扭,不知道怎么去掌控发生的事情。
舒适区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人们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使人们处于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域。
在习惯方面,我极少会去和陌生人交谈。
在观念方面,我认为陌生人不太会喜欢被打搅,我也不知道怎么去与陌生人交谈。
....
在我的心理定势,我不会互动去与陌生人交谈。
很多时候,即使是想去与一个陌生人交谈,我也不会主动去交谈,而是呆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舒适区就像是“不快乐的人”中的“自溺狂”,将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思维中,限制自己。
很显然,一个人的舒适区越是大,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人将越自在,越能在更多的事情中游刃有余。
舒适区意味着一个人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一个人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重要的是,心理舒适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扩大的,在自己的舒适区之外,试着去融入这种节奏,掌握里面的处理技巧。当你适应了这种节奏,游刃有余的开始处理里面的事情之后,你的舒适区便扩大了。
另外,我要谈谈两个人,也可以说是两种人。
第一个是送货的一个大伯,这个大伯分明清晰的很,送货就只送货,绝不多做,尽可能少做。
车停了,走人,绝不浪费任何力气。
过了一会,回来,问我货上完了没有,别耽误他的时间。毕竟也是几十年同一条街上,让人总是感觉麻木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个人的自由。
另一个是爱喝酒的酒伯,酒伯也是同一条街上的人,极爱喝酒。今天在外面吃完饭回来,看见我在向家里搬货,连忙过来帮我搬,还想一次性搬很多,我赶紧接过一个,真是不怕闪了腰。
时常,我不会怨恨谁没有帮我。
时常,我也不会觉得谁一定得帮我。
只是,在很多时候,有些人会给我一些美好的感觉。同时,也让我明白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