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致良知2》大学问 丁亥 1527年

146大学问丁亥(1527年)译文:

我的老师阳明先生对于初次见面的学生,必定会借助《大学》和《中庸》首章来指示出圣人之学的功夫全貌,让人明白从哪里入手为学。先生出征思、田将要出发之前,传授给我《大学问》,我受命刻录下来。

《大学》这部书,昔日的大儒都把他当做大人之学。(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想请问先生,大人之学为什么就在于要“明明德”呢?

阳明先生说:“大人,是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他们把全天下视作一个大家庭,把整个国家的人视作一个人。如果把人按照形体不同而区分成你和我,那就是小人了。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说他主观上想要把天地万物当做一体,是他心中的仁德本就如此,本就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岂止是大人,即便是小人的心也本就是如此,是自己把自己的心弄小了而已。所以说我们见到孺子掉入井里,必然会有震惊和同情的心,是我们心体的本真与孺子本就是一体的;孺子还是我们的同类,即便不是同类,我们见到鸟兽在哀嚎、颤抖,一样会有不忍之心,是我们心体的本真跟鸟兽也是一体的;鸟兽还算是有知觉的动物,我们见到草木被摧毁,折断,也必然会有怜悯之心,是我们心体的本真跟鸟兽也是一体的;草木还算是有生命的东西,即便是没有生命的砖头瓦块,我们见到他们被毁坏也还是有可惜之心,是我们的本体跟瓦块石头也是一体的:这种一体之仁德,即便是小人的心,也是一定具备的。这种仁德跟植根于天命之性,是自然而然就光明而不会晦暗的,所以才叫“明德”。小人的心已经分别你我,狭隘遮蔽,但是这种万物一体的仁德还能光明如此,是在他的心没有产生私欲,没有被私意遮蔽的时候。一旦开始产生欲望,被私意遮蔽,利害得失相互碰撞,各种愤怒的情绪相互激发,就会开始戕害事物,伤害他人,无所不为,等到了骨肉都相残的境地,那万物一体的仁德也就彻底消亡了。所以说,如果没有私欲的遮蔽,即便是小人的心体,那一体的仁德跟大人没有区别;一旦有了私欲的遮蔽,即便是大人的心,那种分割你我,狭隘遮蔽的样子就跟小人一样。所以说从事大人之学的人,也不过是要去掉私欲的遮蔽,回复自己光明的品德,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仁德本来的样子而已,并不是说能在这本体之外还要增加点什么。”

既然有了明明德,为什么还要“亲民”呢?

先生说:“明明德的人,是把这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本体立起来了。从事于亲民的人,是实现这万物一体仁德的发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千万可别分开为二,一手修心,一手妙用,一则诚,二则伪。)所以能光明自己的品德必须通过亲民,而亲民是光明自己品德的方法。所以说亲我们自己的父亲,扩展到别人的父亲,再达到天下人的父亲,然后我们心中的仁德就跟自己的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人的父亲成为一体了;真切笃实的成为了一体,然后孝这个品德就光明了!亲自己的兄弟,扩展到别人的兄弟,在达到天下人的兄弟,然后我们心中的仁德就跟自己的兄弟、别人的兄弟以及天下人的兄弟成为一体;真切笃实的成为一体,而后第这个品德就光明了!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都真切笃实的亲了,达到了一体的仁德了,之后我们的品德就全部光明,也真的达到了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穷理尽性。”

既然明明德、亲民了,为什么还要再来一个止于至善呢?

先生说:“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最高标准。老天给我们的性,纯粹到至善,这光明,永不晦暗的东西,是至善向外的发见,是光明品德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良知。至善的发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哪个应该轻,哪个应该重,哪个应该厚待,哪个应该薄,随着对事物的感知而反应,变动不停,所有的感应都自然而然的达到中和的状态,是人伦和物理的极致,不容有一点点设计、谋划在其中。稍微有一点点设计谋划,增加减少在其中,就是私意,是小智,就不再是至善了。如果不是用慎独的功夫达到了极致,能做到惟精惟一的人,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后世的人正是因为不明白至善本就在我们心中,而用私意、小聪明在心外揣摩测度,以为事事物物上都有自己的定理,结果蒙昧了是非的准则,天理变得支离决裂,人欲肆虐,天理消亡,明德、亲民的圣人之学于是大乱。以前的人也有想要恢复自己品德光明的,但就是因为不明白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把利己的心放纵的太过了,心体反而失之于空虚寂灭,心中没有了人伦,没有了家国天下,这就是佛家和道家的做法。也有想要亲民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要止于至善,结果把自己的心陷溺于低下细碎之中,总喜欢用权谋、智谋的方法,然后再也没有仁爱、悲悯的诚意了,这就是五霸那种功利之徒。(佛家道家是过度偏向让自己心安,自慊,不问世事了自然最心安,最自慊;五霸之术,是过分的想要亲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通过好好植根,好好栽培灌溉,想通过修饰枝叶而达到)所以说止于至善对于明德、亲民来说,就好比规矩对于方圆,尺子对于长短,权衡对于轻重一样。因此来说,画圆圈没有圆规,一定画不圆;量长短不用尺子,一定量不齐;称轻重不用秤砣,一定失准;明明德,亲民,这两种功夫,如果没有止于至善,就是去根本了。因此通过亲民来止于至善,来恢复光明的品德,就是所谓的大人之学。(止于至善就是致良知,我们就是为了能致良知,干什么都是为了致良知,都是致良知的功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古时候想要明明德于天下的人,要先修身,用您所讲的明德亲民的说法来想,也是能说的通的。那我想请教您,如果我想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以至于致知格物,这一连串的功夫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先生说:“通过你这个问题,我正好可以详细讲清楚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功夫。身、心、意、知、物这些东西,是为学功夫的条理,虽然各有他们的含义,但是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格、致、诚、正、修这几个是针对以上那些条理所做的功夫,虽然也是各有不同的名称,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功夫。什么叫身?心通过我们的身体外化运用就是身。什么是心?我们身体运用的灵明主宰就是心。什么叫修身?为善去恶就是修身。我们的身体能自己去为善去恶吗?一定是我们的心想要为善去恶,我们的身体运用才能做到为善去恶。所以说想要修身,必须要先正心。然而心之本体是性。性本来就没有不善的,那心之本体就不应该有不正。为什么还要用正心的功夫呢?心之本体本来没有不正,但是一旦起心动念后就会有不正。所以想要正心,就必须在心念所发的时候去正,只要有一个心念发出,如果是善的,那就像好好色一样真切的去好善;如果发出一个恶念,那就要像恶恶臭一样真切的去厌恶:如此则每个心念都诚于自己的内心,心自然就正了。然而意念有善有恶,如果不能分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会分辨不清,如果分辨不清,虽然我们想要诚意,也做不到呀。所以说想要诚意,必须要在于能致良知。致,就是达到的意思,比如“丧致乎哀”(丧礼要达到内心哀伤)的致字。《易经》所讲“知至至之”,知至就是良知,至之就是致良知。致知所讲的,不是后世儒者所认为的扩充自己的知识,是能够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就是孟子所讲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我们不需要考虑半天才能分辨,不需要靠外在学习才能获得,所以我们把这种心叫做良知。这就是老天给我们的天性,我们心的本体,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灵昭明觉的东西。只要是意念一发出,我们心中的良知没有不能自知的。发出的是善念,我们的良知是知道的;发出的是恶念,也是只有我们的良知能自知的;都是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所以说即便是个小人,不善到什么都敢做了,一旦碰到君子,也必然会掩饰他的不善,而表现出自己善的一面,这也能看出即便是小人的良知也是无法真正遮蔽的。那么我们想要分别善恶来达到诚意,只有去致我们的良知所知。什么意思呢?意念所发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是善念,但是如果不能真诚的去好善,反而去违背善念,那就是明知是善而去作恶,是自己蒙昧自己的良知了。如果意念所发,我们的良知知道他是恶念,但是不能真诚的去恶恶,反而去践行这个恶念,那就是自己遮蔽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如果这样的话,那虽然说良知知道了,跟不知没什么区别,这样做怎么可能诚意呢!我们对于良知所能分辨的善恶,全部都能做到诚意的好善,恶恶,不去欺骗自己的良知那么意就诚了。然而想要致良知,难道可以凭空就致吗?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儿才可以。所以致知必须通过格物。物,就是事,凡是意念所发,必然有对应的事,意念所着落的东西就是物。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意思。正其不正,就是去除恶念的意思。归于正,就是为善的意思。所以才叫格。《尚书》里面讲“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的格包含这些词中的意思。良知所能分辨的善,虽然我们真诚的想要去好善,如果不在这个善意所在的事物上面真实的去做,那这个物还是没有被格,而好善的意还是没有完全到达诚的境界。良知所能分辨的恶,虽然想要真诚的去恶恶,但是如果不在这个恶念所在的事物之上去真实的去恶,这个物也还是没有被格,而恶恶的意也就还没有诚。现在我们对于良知所能分辨的善恶,在这个善念恶念所在的事物之上着实的去格,格到极致。然后所有的物都被格正,我们良知所能分辨的东西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遮蔽,而得以达到极致了。然后我们的心就能愉悦坦荡,没有缺憾,达到自慊的状态。再然后我们意念所发,再也没有一点点自欺,就可以称之为诚了。所以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个功夫的条理虽然有先后次序,但是本体都是遵从良知这一个意思,致良知这个事情实在是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可以划分。这个条理的功夫虽然没有先后次序可分,但是这个功夫追求不断的精细,一丝一毫的欠缺都是不行的。这就是所谓的格致诚正的学说,是阐发尧舜嫡传而为孔门心印。”

德洪说, 《〈大学〉问》一文,是我们老师这一学派的重要教科书。学者刚进门的时候,必会首先以这一理论对他进行教育。使他听了以后就能明白,我这颗心的灵知觉性。出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事物的客观规律这一范围,扩充知识、实践理则的功夫、也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上,学者如果真能脚踏实地地去实行,那么他听过一次就感到一次的亲切体贴。老师常说,“我的这种观点、如果有人能马上接受。他只按照这种道理去做,就会直接达到圣人的境界。拿它跟古代的经典去作比较,也没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因不必再从博学多文中寻求。”学生中有人请老师把它写成文字。老师回答说:“这种意思必须诸位口耳相传,若是用笔写下来,使人当做文章来读,那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嘉靖丁亥年八月

1527。八月,老师受朝廷委任去平定广西思恩和田州的叛乱,在出发前、弟子再次要求写成文字,这次老师允许了。写成以后,老师把文章托付给德洪说、《大学或问》这几段内容,我并不是不愿意让共同学习的-一人合F至文和V甲ATe心给敌人帮了忙、给强盗送去粮食。所以不愿意轻易写出来。因为当时还有持异端邪说而把异说看作正确理论的人、所以老师有这种说法。现在老师已经去世了,他的音容笑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这些弟子们各以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学者稍微见到一点本体,就沾沾自喜去作径超顿悟的玄虚之谈,而再也不作内心反省、克他们道成买的功去到本体。一抬脚跟就能超越圣人。他们鄙视老师讲的“诚意、格物、为善、去恶。把这些内容看作是第二等的意思。他们把该做的事都简单省略化了。言谈举止也变得肆无忌惮。更严重的是把礼教都给破坏殆尽、却还自以为得到了圣门中最上乘的旨趣。天啊,这太过份了吧。 自作主张随便去走捷径、而不知道已经陷讲使数的宝人理论中白不麻木不仁、全然不觉呢。古代的圣人著书立说,只不过是为学者指出,下学、克己修身的实践,的功夫,同时也是上达。努力进取达到圣人境界、的机宜,等到人们自己悟到而在现实中有所收获时、那语言的说教和知识的理解、就相形见绌、望尘莫及了。《大学》的教育。自从孟子以后。差不多上千年没有得到传承了。多亏老师对“良知”的发掘、光大,使《大学》的光辉得以在今天重新大放光月,人是定就年说纷全错民己成又个栏至XX年1EAN发AtZ子,那么对于后世又能寄予什么厚望呢。《《大学) 问》一文,邹谦之先生曾经附刻于《大学》古本之后、而我把它收录在老师文集续编的篇首、使学者打开书就能读到、由此而想到老师的教导是平凡容易而又切合实际的、既然圣人的智慧及出神入化的深刻义理都跃然纸上,那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别的说教了。若是舍师言而求异说的话、不仅徒然迷惑别人、而且也会误了自己、那是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87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02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67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1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3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3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60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60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1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06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3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6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7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1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2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王阳明(明代) 大学之道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译文:有...
    汉唐雄风阅读 1,442评论 0 1
  • 原文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
    颖的空间阅读 367评论 0 0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阳明...
    Ashtanga玉阅读 1,091评论 0 0
  • 大学问·序言 钱德洪序言 德洪曰:《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
    正气堂阅读 1,467评论 1 2
  • 大学问 原文 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
    无住居士阅读 12,972评论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