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犍牛对牝马,水浅对山深。曾点瑟,戴逵琴,璞玉对浑金。
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不雨汤王方剪爪,
有风楚子正披襟。书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
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犍牛:阉割过的公牛,较为驯顺,易于驾驭。
牝马:母马。
水浅、山深:宋陆游《山行》:水浅游鱼浑可数,山深药草半无名。
曾点瑟:见《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鼓琴对舍瑟,搏虎对骑鲸。曾点,字晳,故又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与儿子曾参一起拜在孔子门下成为孔子首批学生。《论语·先进》:有一次,孔子听完学生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谈了自己的治国志向后,又问曾点(曾参之父)的想法。曾点正在弹瑟,听到老师发问,“舍瑟而作”(放下瑟站起来),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在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的背景下,人们享受安详、自得的生活的状态。这正是孔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戴逵琴:戴逵,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戴逵终生不仕,博学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晋书·戴逵传》载: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当下被震住,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走了。
璞玉、浑金:璞玉,未雕琢的玉;浑金,未冶炼的金,质性天然纯美,常用以比喻人的品质纯厚。《世说新语·赏誉》:西晋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任用人才谨慎,不随意取舍。善于鉴识和评论人的尚书令王戎说:“目(看出)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艳红花弄色:弄,卖弄、炫耀、显现。鲜艳的红花正炫耀着色彩。
浓绿柳敷阴:敷,布置,铺开,摆开。浓密的绿柳正铺开阴凉。
不雨汤王方剪爪:传说商汤时期,有一次天下遭遇大旱,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占卜说应当以人作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于是商汤王亲自来到国都东部的桑林祈祷。他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坐在干柴上,以自己做为贡品祭天。向天帝祷告: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就在火即将点燃的时候,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有风楚子正披襟:战国时期,楚襄王游兰台宫时,迎面吹来飒飒清风,楚王顿觉浑身舒适。他立刻敞开衣襟,高兴地说:“痛快啊!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有的风。”在一旁作为侍从的辞赋大家宋玉说:“这是大王专享之风,庶人岂能共享?”楚王奇怪地问到:“风者,天地之气,不分贵贱高下,将刮到每个人的身上,你说这只是专门刮给我的,有什么根据?”于是,宋玉作《风赋》解释说:风有雌雄之分,刮到宫中来的是雄风,令大王感到舒适;刮到穷街陋巷的是雌风,雌风“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污浊),扬腐余(腐烂肮脏之物)”,威胁庶人的健康和生命……宋玉的话,表面是在奉承楚王,实际上是在借风分雌雄而讽刺贵贱有别。
寸阴尺璧;一寸光阴重于直径一尺的美玉。《淮南子·原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光阴)难得而易失也。
三国魏曹丕《典论》: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