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单身男女们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概: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真的好难!
我们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漩涡,一边倔强地唱着《不将就》,同时却又抱怨着找不到一个可以白首不分离的合适伴侣。
那么,在爱情中,一个“合适的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一.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爱情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成。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唤醒:主要包括性的唤醒和欲望。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则是忠诚,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忠诚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生理上的内驱力。
爱情三角理论中表示,这三个成分就像是三角形的各条边,根据这三个成分的不同比率,会构成多种不同的三角形,即许多种不同程度的爱情。比如与对方亲密程度高的时候代表我们喜欢眼前这个对象,喜欢在友谊中最为常见。而激情成分很高,其他的成分很低时,爱情更多是一种迷恋。没有亲密和激情,仅仅只有忠诚的爱情则是一种“空爱”。当激情燃烧殆尽,而情侣之间的亲密感也丧失,只是依靠承诺来勉强度日的时候,这样的爱情就是一种“空爱”。最后,每个人所期待的完美爱情,或许是这三种成分都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所体验到的爱情。
爱情三角理论也许不是能够非常完美地表现爱情的理论依据,但它确实给予我们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复杂而令人向往的东西一个理解它的框架。
二.你所遇到的真的是爱情吗?
1.生理唤醒OR爱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于爱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谈到爱情的时候所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或许是:浪漫。浪漫之爱与爱情三角理论中的激情相对应,而对于激情的产生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就是生理的唤醒(肾上腺素的升高)。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高唤醒,包括运动、恐惧、快乐等情绪状态,似乎都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爱情的体验。也就是说,当你处在以上这些高唤醒状态的时候,约会对象的魅力会提升,在约会中会感受到更多的浪漫之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并不完全是由眼前的这个对象所带给你的。
2.移情OR爱情
移情是心理学上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术语。是我们会对人际关系中的对方产生的一种莫名的强烈情感,会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对方的身上。比如:对异性的莫名其妙的好感有时是因为对方很像自己的初恋情人;又比如非常讨厌某一个同事,只是因为对方身上某些特点与中学里讨厌的数学老师相似。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喜欢以及讨厌的感受由于过去事件的影响而被转移。
所以,你爱上的究竟是眼前的TA OR 过去的TA呢?
3.理想自我 OR 眼前的TA
我们都会喜欢优秀的、有魅力的对象,但仅仅是优秀,并不一定会带来爱情三角理论中的三个元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坠入爱河”地感受呢?也许只是因为优秀的对象让我们看到了“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
每个人对于理想自我的定义不尽相同,如果TA正好满足我们内心中对于自己理想中形象的定义,则很有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对某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会借此来推断此人的其他形象,产生认知偏差),我们会将眼前的对象“完美化”和“理想化”,而理想化和完美化恰恰是爱情的第一个阶段中会出现的。
三.怎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
1.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异性相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前者告诉我们,相异才能引起相互的吸引,而后者似乎表达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的一定是和我们相似的人。其实这一对命题并不矛盾,相似的人会使我们有安全感和产生相见恨晚的知己感,是产生亲密关系的基础。而相异则会使我们产生好奇心,新奇感,这种新奇感又会产生浪漫的激情。
浪漫的激情一定是短暂的,有时当激情褪去之后,新奇感消失不见,爱情也随风飘逝了。也就是说当激情褪去后,相异并不会导致相吸,而兴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相似才能产生爱情三角理论中的亲密元素,亲密的核心则是“分享”,对于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我们又能和对方分享些什么呢?
寻找一个大部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人,在相似中享受亲密,在不同中寻找激情,或许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我们合适的人。
2.爱情中的依恋模式相似
依恋模式是指,我们在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互动以及依赖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将依恋模式分为以下四种: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回避型。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上会很有安全感,不管在恋爱中是否依赖他人是否独处都会感到很心安;痴迷型的人害怕独处,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情感,会对没有亲密关系感到不安;恐惧型的人会因为害怕被人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的内心渴望亲密关系;回避型的人则认为亲密关系可有可无,拒绝与他人相互依赖。
比如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如果遇上了一个痴迷型依恋的情人,尽管他们在许多外在条件上很有默契,但在相处的过程中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比较喜欢享受独处,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痴迷型依恋的另一半则会希望时时刻刻粘着对方,与对方做一对快乐的“连体婴”,他们对于恋爱相处中的依赖,距离以及空间感的需要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很有难度。
当一对情侣拥有相同的依恋模式时,相处中则会轻松自在的多,因为他们对于依赖和独立有着共同的认识,所以他们享受独处,也容易在相互依赖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两个相爱的人一定是合适的人,因为除了浪漫的激情,他们之间还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性格,以及相知相伴相互支持的亲密感和愿意相互扶持,共同付出的承诺。合适的人与相爱的人从来就不是互斥的关系。